當地時間8月5日印度政府突然宣佈廢除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特殊地位”以及更多的自治權。印度向克什米爾邊境急調4萬士兵!

在此之前,這個印度“特區”在過去70年裏一直享有的“特殊地位”,該地區可擁有自己的憲法,單獨的旗幟,可擁有除外交、國防以及通訊領域外的獨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爭議,那就是本陳年舊賬。印度從英國的殖民大潮裏逃脫出來後,印巴就分了家。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後,兩家都認爲自己應該掌控所有克什米爾地區。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來龍去脈: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噹噹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圖爲登上《時代週刊》封面的阿里汗)

他爲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爲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週;

他用舊報紙裹着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爲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亙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爲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裏;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爲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圖中可見,若缺少海得拉巴,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併入”印度。

作爲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併,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纔算基本形成。

2

印度:臥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臥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爲“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着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髮揮着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佈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併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併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臥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槓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衝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纔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裏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衆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臥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臥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注:莫臥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臥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臥兒王朝滅亡。】

莫臥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自建立之初,莫臥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爲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爲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臥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乾——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佈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臥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着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着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臥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爲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佈着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佔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爲英國人衝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爲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爲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衆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圖爲1877年加冕爲印度女皇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爲首都,並以此爲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爲“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爲“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爲印度能成爲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爲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着如此衆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稱爲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稱爲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臥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稱爲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爲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爲伊斯蘭教徒。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爲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着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雅瓦爾、西部印度與旁遮普”。王公中有些人擁有無數的財寶,也有些人家產微薄、收入低於孟買集市商人。一項有趣的統計材料表明,每個王公平均擁有十一個封號,五點八個女人,十二點六個孩子,九點二隻大象,二點八輛私人專用火車車廂,三點四輛羅爾斯·羅伊斯牌汽車以及二十二點九隻被打死的老虎。

5

從600個到個位數,土邦都哪去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連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消耗的英帝國,再遭南亞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浪潮,終於不堪重負,心有不甘地決定放棄印度這顆“大英帝國女王冠冕上的明珠”。

一篇文章看懂:印度和巴基斯坦,歷次衝突的來龍去脈

(圖爲英屬“印度帝國”旗幟)

得到英國殖民統治者承認的王公有一大堆,當英國人離開時,一系列麻煩接踵而至。

他們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挑撥離間。

其中,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爭端尤爲激烈,最終雙方爭執不下,“兩國”分治的形勢呼之欲出。

1947年2月,蒙巴頓伯爵出任最後一任印度副王(總督)。

5月13日,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出臺。主要內容除了確定“印巴分治”的方案以外,還特別對土邦的問題做出了規劃——“各土邦國的前途由其自行決定”:

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享有獨立地位,可以自由決定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如果某土邦不願加入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可以繼續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係。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8月15日,印度宣佈獨立。

“蒙巴頓方案”給各土邦以自行決定加入哪一個國家或保持獨立的權力,英國殖民者力圖同各大土邦保持舊有關係,各土邦面臨着命運的歷史抉擇。

步其後塵,特拉凡哥爾、海得拉巴、印多爾、克什米爾等土邦也先後聲明他們是獨立國。1947年6月11日、12日,特拉凡哥爾和海得拉巴兩邦分別宣佈獨立,立刻受到英國政府的熱烈支持。

但是,尼赫魯堅決反對印度境內土邦獨立,認爲不可想象印度被割裂成爲幾十個分別獨立的個體,否則不僅會發生無窮無盡的衝突,而且一切有計劃的經濟上和文化上的進步都不可能。

尼赫魯聲稱“印度境內獨立的土邦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危險,不允許土邦與任何外國或任何獨立政府在防務方面有任何聯繫”,“我們將不承認在印度有任何形式獨立的土邦”。

印度國大黨於1947年6月15日發表聲明,拒絕了土邦王公們關於使土邦成爲獨立國的要求。根據國大黨領袖巴特爾的建議,印度臨時政府於1947年7月5日成立了以他爲首的土邦部,全權處理土邦問題。

通過臨時政府的耐心說服,施加強大壓力,絕大多數土邦感到大勢已去,不得不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印度境內大部分土邦與印度臨時政府簽署了《加入協定》:各土邦只需將外交、國防和交通權利交給印度政府,其餘權利仍由土邦政府管理,印度政府不干預;土邦王公享受充分的禮儀,保留“王號”,迎來送往保持“王威”;私有財產得到保護,同時印度政府提供年金。

通過這一辦法,地理位置在印度領域內的土邦基本都加入了印度聯邦。

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及克什米爾等僅剩的幾塊“硬骨頭”,則通過戰爭來解決,而其中處在特殊地理位置的克什米爾,其問題甚至沒能有效解決,一直延續至今。

【注:朱納加德土邦與海德巴拉類似,君主是穆斯林,大部分人口卻是印度教徒,由於朱納加德離巴基斯坦較近,朱納加德君主發表聲明並簽署協議宣佈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印度政府拒絕承認朱納加德君主加入巴基斯坦的協議,主張全民公投決定朱納加德土邦未來。在尼赫魯的授意下,印度軍隊強行入侵朱納加德,隨後舉行全民投票,宣佈朱納加德併入印度。】

6

土邦已成歷史塵埃,克什米爾戰火依舊

1947年10月27日,初獲獨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兵戎相見(值得玩味的是,當時的交戰雙方,他們原則上的最高司令都是英國人)。

最後,由聯合國出面調解,雙方纔於1949年1月1日停火。

戰爭結束後,克什米爾土邦的獨立地位蕩然無存,印巴雙方在1948年形成的停火線成爲實際分割線,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2/5的土地,印度佔據3/5。

1949年,南亞版圖上最後三個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爾和巴納拉斯加入印度聯邦。

此後,印度政府先後通過歸併、改組以及對土邦王公實行贖買政策,最後消滅了這些土邦。

1971年,印度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土邦君主的年金和稱號,王公的資產也都被充公。這樣,土邦王公時代在印度徹底結束了。

然而,土邦在歷史上形成的問題,至今仍在深刻影響着這片土地。

現今,印度境內各邦仍有着不同的語言、宗教甚至法律,東北部地區的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等地,長期有着強烈的分離主義傾向,大規模騷亂時常爆發。

印度的國家結構仍然是鬆散的,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仍是無力的。

而在克什米爾,兩國至今仍在前線緊張對峙,時而爆發規模不等的衝突和流血。

已化作歷史飛灰的土邦,似乎仍然籠罩着南亞大地。

以上是印巴衝突的歷史因素。

8月9日深夜,中方外交部負責人9日晚,在北京同專程緊急來華訪問的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舉行會談。中方表示,“巴印兩國都是中國的友好鄰邦,都是發展中大國,都處於關鍵的發展階段。我們呼籲雙方以國家發展爲重,以南亞和平爲重,妥處歷史恩怨,打破零和思維,避免單邊行動,尋求和平共處的新路。”

本次印巴衝突是否會導致戰爭?歡迎留言發表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