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結束,估計很多小夥伴都捨不得與假日說“分手”,希望祖國母親再過個“陰曆生日”,這樣大家就可以再來一場旅行,拋開城市的嘈雜,去擁抱自然,用自己的腳步繼續丈量世界。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主角就是這樣背起揹包、深入森林,過上了野外生活,不過背後的原因可不是旅遊放鬆那麼簡單——《不留痕跡》

  主角威爾是個退伍老兵,影片開場時,他就帶着女兒湯姆生活在森林裏。

  因爲服役期間積累了足夠的生存技能,野外生活對於威爾來說不成問題,他分分鐘就能生火做飯填飽肚子。

  父女倆的露營地條件算不上奢華,但已經能滿足日常需求,他們還開闢了一小片菜地自給自足。

  女兒湯姆也十分喜歡這種野外生活,因爲不僅可以跟着老爸解鎖各種生存技能,還能一塊研究稀奇古怪的做飯方式,比如利用日光烤個“錫紙蘑菇”。

  而且,即便野外的條件不如城市,威爾也並沒有怠慢對女兒的教育,湯姆雖然接觸不到手機、電腦,但學到的乾貨不比同齡人少。

  事實上,他們也並非完全與城市隔絕,父女倆會定期回到城鎮去囤貨,保證正在長身體的湯姆獲得足夠的營養。

  以上這些劇情,應該都會讓不少小夥伴想到我之前推薦過的《神奇隊長》,裏面的爸爸也是帶領全家遠離都市,親自負責孩子們的生存和教育問題。

  《神奇隊長》劇照

  不過本片中的男主角威爾的情況還不太一樣,除了教女兒基本技能,他還經常搞一些“模擬演習”,訓練女兒在野外的“隱身”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到底是爲了躲誰而演習呢?

  影片很快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有天,一羣社會工作者和幾個警察出現在森林中,靠着警犬發現了藏匿於灌木中的父女倆,並把他們分別帶走。

  原來,威爾帶着女兒並非是簡單的野外露營體驗生活,而是計劃永久居住。

  他在退伍之後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困擾,沒有辦法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捨不得離開女兒,所以纔不得不帶着湯姆來到遠離人羣的森林露營。

  但威爾的這種做法在社工看來,就是故意帶着女兒過無家可歸的日子,

  爲了確保威爾是個有能力且精神正常的監護人,社工給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性格測試,

  而湯姆那邊,也需要通過做題來證明自己從父親那裏得到了應有的教育。

  好在父女倆最終都通過了測試,可以繼續生活在一起。

  但他們再也不能回到森林生活,而是被社工強制安排到了農場居住。

  其實,社工爲他們找到這個住處也是煞費苦心——農場相對於城鎮更加接近自然,看上去符合威爾的需求;

  但這裏也並非完全與社會隔絕,未成年的湯姆也能有正常的社交活動。

  父女倆一開始的生活也跟社工設想的一樣,威爾被安排去做了伐木工,保證基本的開銷,而湯姆則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同齡人,爲進入學校做好了準備。

  父女倆的互動也不再是劈柴和演習,而更像是常人眼中的“正常人”。

  但這種生活堅持了不到一個月,威爾就被逼到了崩潰邊緣,他知道如果不盡快適應正常生活,女兒就會被社工強行帶走。

  可是所謂的“適應”對他來說就是另一種折磨,他見人就想躲,聽到直升機的聲音就會勾起戰爭心理陰影,壓根無法淡定面對普通人的生活。

  而相比之下,湯姆則很快適應了農場生活。

  這種差別漸漸導致父女倆產生了分歧——湯姆開始害怕自己在森林的生活被人認爲不正常,但威爾還是想要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中。

  之後他便自作主張,帶着湯姆悄悄收拾東西離開了農場。

  他們一路坐大巴、搭順風車,再次進入森林。

  但是這次“搬家”卻並不順利,很快就遇到了大雨,父女倆被迫在溼冷的環境中度過了近乎絕望的一夜。

  好在第二天,他們在森林中找到了一棟廢棄的木屋,這才躲過了被凍死、餓死的危險。

  看到這裏,可能有的小夥伴會覺得身爲父親的威爾有些失職,明明有了一個相對安穩的住所,卻還是擅自做主讓女兒重回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野外生活。

  有的網友還直接認爲威爾“變態”。

  但問題是,威爾真的對女兒不好嗎?

  其實從細節來看,他已經在竭盡全力地照顧女兒了,不僅沒有讓她挨餓受凍,還想着教她讀書寫字,就連給她測試的社工都承認威爾沒有耽誤對女兒的教育。

  生活上威爾對女兒也是有求必應,湯姆說鞋裏進了水,威爾二話不說,就肉貼肉地爲女兒的冰腳丫取暖,

  面對心理測試中的那句“我爲我的女兒感到驕傲”,他也是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這些都足以證明,威爾是十分在乎女兒的。

  然而,戰後留下的心理障礙,讓威爾想要徹底拋棄社會性的一面,做一個獨立自由的“野人”,而女兒的存在卻又讓他無法切斷親情關係。

  這種糾結導致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帶着湯姆露宿野外的方式逃避着。

  而原本相依爲命的父女倆也在一次次的“搬家”過程中產生了矛盾,湯姆甚至認爲威爾並沒有像他嘴上說的那樣在“努力嘗試適應現代生活”。

  這種矛盾最終隨着一個意外事件而被激化——威爾在一次外出覓食途中受傷,爲了養傷,父女倆再次被迫離開了森林,借住在好心人家中。

  雖然沒幾天威爾就動了再次“逃跑”的念頭,但這一次,湯姆卻拒絕跟隨他重返森林。

  因爲經過這幾次的反覆,她真正理解了父親這幾年來的糾結,也意識到,自己更加喜歡“正常人類”的生活方式。

  最終,這對父女在林中依依不捨地告別,威爾獨自一人向着森林深處前行。

  整體看來,這部《不留痕跡》的劇情相對簡單,主要人物也只有兩個,算不上什麼“激烈”的電影。但本片的故事帶給觀衆的思考卻是多層次的。

  從人物關係來看,威爾和女兒是父女,父親想要把女兒留在身邊的想法和女兒漸漸覺醒的獨立性格形成了矛盾,這也是許多成長教育片裏經常涉及的部分;

  但換個角度來看,威爾和女兒之間的關係也象徵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個主張不被打擾的“原始生活”,另一個則試圖迴歸現代文明生活。

  所以即便主角只有兩個,但他們身上的故事卻有明暗兩條線,一方面是威爾試圖擺脫一切社會性的束縛,帶着女兒歸隱森林的故事;另一方面也是女兒湯姆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

  按照一般的電影套路,威爾多半就是衆人眼中的“反派”,他自己變成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怪人的同時,還試圖時刻掌控女兒的自由,不論“爲人”還是“爲父”都有點失敗。

  似乎唯有把他像蜜蜂一樣趕到蜂箱裏繼續勞作,迴歸社會秩序,纔是正確的做法。

  但本片好就好在,它並沒有玩對錯分明的老套路,而是儘可能地客觀展現人物的心路歷程,讓觀衆隨着劇情的發展產生客觀的思考——

  父女倆露宿野外看似“無家可歸”,但不可否認,威爾其實全程都在給女兒營造一種家的氛圍和安全的感覺,這是用多大的房子也無法代替的;

  而社工安排他們住進農場,過上“正常的生活”,看似給予了無私的幫助,但卻忽視了這種強加的幫助,對於飽受精神折磨的威爾來說,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威脅和剝奪。

  這麼看來,影片結尾處安排父女倆最終分別,其實才是化解他們矛盾的最佳方案——威爾不用再糾結被迫迴歸社會的問題,可以專心在野外尋找內心的平靜;

  而他也無需擔心女兒,因爲湯姆在經歷過這些之後,不僅有所成長,也切實理解了他。

  影片雖然結束,但卻始終能夠帶給我們思考——

  不是所有房子都能叫做“家”,是家人之間的理解和扶持讓它成爲我們心靈的歸宿;也不是所有幫助都能帶來“溫暖”,還需要以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爲前提。

  曾幾何時,我們是不是或多或少都有過逃離家庭、逃離學校、逃離工作的想法呢?

  所以,我們應該更能理解影片主角的選擇——也許,我們無法做到徹底不留痕跡地獨自生活,但至少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努力活下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