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看《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之前,對海瑞的瞭解僅僅停留在《海瑞罷官》這個歷史故事上,只知道一部《海瑞罷官》引發了長達十年的那場動亂。

劇中,海瑞剛一出場,從教諭升任至知縣,便開始了對明朝貪腐宣戰的一生。他不畏強權,追求正義,決不妥協;他清廉自守,不沾半點灰色收入;他性格直率剛正,爲了百姓的福祉不惜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敢於直言進諫。

劇中,海瑞身上有一種嚴苛的、極端的、毫不妥協到偏執地步的宗教信徒範兒,是講究中庸之道的中國人身上所不常見的。他似乎把《大明律》、把儒家道德當成一種宗教來信仰,非常虔誠,像個殉道的聖徒。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他的正義之劍刺向敵人也傷害着自己和身邊的親人。道德聖徒的家庭生活簡直一團糟,夫妻關係、母子關係、婆媳關係都顯得十分扭曲。

海瑞幼年喪父,由母親一手帶大,海母將自己所理解的儒家道德觀教給了海瑞,使得自己的兒子不僅未能通達儒家真諦,反而沾染了宋明理學的流毒。僅從海瑞和海母對其妻子的態度便可見其影響之大。海妻不可謂不賢惠,將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海家,而海母從來未將其看作自己的孩子,只是當作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但凡遇到家事矛盾,第一個被指責的便是海妻。甚至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和腹中胎兒離世之後還是站在一個孝子的位置說出了“兒子不孝”而絲毫沒有對妻兒懷有愧疚之情,而在得知嘉靖帝殯天之後竟“蘊絕於地”,好一個海瑞,好一個君君臣臣,待自己的至親如路人,視皇帝爲生父。生爲聖徒的家人是多麼的不幸。

對於社稷,對於天下蒼生,海瑞擔起了所謂的責任,而對於真正該擔起責任的人,海瑞卻撂挑子不幹了。置自己妻兒於不顧,處處想的是如何孝敬老母,如何替天下黎民請願,如何效忠皇上。海瑞一生的處事原則便是所謂的君臣孔孟之道,偏執狂的處事方式讓他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僅僅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影響大局,讓自己的朋友爲自己擦屁股,毫無全局觀念。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達到目的的途徑千萬條,而海瑞偏偏選了那條最笨,性價比最低,最容易名留青史的路。

心懷蒼生的不是隻有海瑞一人,胡宗憲、戚繼光無不是爲黎民百姓鞠躬盡瘁,看得清時局的也不是隻有海瑞一人,滿朝文武不可能盡是草包。然而爲什麼只有海瑞這個二楞處處犯上搞事情,還自以爲赤膽忠心?然而後世記住了海瑞,是的,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這個海筆架的確書寫了青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