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老校長盧永根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8月12日早晨4:41逝世,享年88歲。

盧永根院士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

盧永根院士勤儉一輩子,家徒四壁,卻把畢生積蓄880萬元悉數捐出扶持農業教育事業。盧永根院士說,“黨培養了我,個人財產還給國家和人民,是作最後的貢獻。”患病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表示,作爲中科院院士,作爲共產黨員,捐獻遺體將是爲黨和國家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此前南都報道“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生前曾捐出880萬積蓄2006年,盧永根參加廣東省院士活動時,在湛江湖光巖與小朋友合影。

“布衣院士”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作爲一名有着70年黨齡的老黨員,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一輩子潛心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一生踐行入黨誓言。即使在病房,他也申請成立臨時黨支部堅持學習。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捐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

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

2017年3月的一天,87歲的盧永根院士和夫人徐雪賓教授將10多個存摺內的畢生積蓄全部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當時,身患癌症的盧永根尚在治療期間。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看到盧永根用顫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紙包裹着的一疊存摺時,忍不住熱淚盈眶。

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捐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

盧永根的祕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

“獻身科教業,桃李競芬芳。嚴謹爲治學,潛心研稻香。平生唯節儉,一世恨鋪張。老病捐儲蓄,精神播遠揚。”華南農業大學總會計師蔣育燕寫詩稱頌盧永根院士。

2018年3月,盧永根院士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盧永根的頒獎詞中寫道,“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

作物遺傳學家,一生爲稻

作爲一名7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盧永根院士一輩子潛心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率先垂範、甘做“傳燈人”。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一箇中產家庭。1941年,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時,香港淪陷,他被父親送回家鄉避難,年少時目睹日寇暴行,其間也加深了對農村的瞭解和認識。父親曾託人捎來他特意親筆寫的兩句家訓——身勞苦學;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爲儒者半爲農。在鄉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後,盧永根返回香港讀中學。

“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生前曾捐出880萬積蓄盧永根(中)在水稻試驗地指導博士研究生。(資料照片)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後受派遣回到廣州。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併爲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

盧永根傳承丁穎精神,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爲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也是華南地區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但丁穎與盧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是他學術上的領路人;在盧永根的鼓勵和支持下,1956年,丁穎以68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高級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盧永根曾三次到國外探親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了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衆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爲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學的人才最終選擇回國奉獻才智,與盧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種等方面拼命趕超。如今,我國水稻研究技術在很多領域超過了國際水稻研究所。

四個“一點”,時刻自勉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擔任校長期間,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爲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爲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他們都陸續成爲學科帶頭人和各級的領導骨幹。

“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生前曾捐出880萬積蓄2001年,盧永根在廣東省佛風縣龍山鎮湴鎮村考察。

盧永根的筆記本扉頁上寫着,四個“一點”: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時刻自勉。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於攀登的人,纔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峯”,這是盧永根恪守的原則,也是他向學生念茲在茲的學術訓戒。

盧永根始終堅持學習。“如果知識陳舊老化,教學科研工作就很難有所創新”。讀報時即使看到一個地名不知道,他也會馬上翻閱地圖,看到一個不認識的英文生詞,馬上記下來查閱字典,出差候機或在旅途中,都是他抓緊時間學習的好機會。“我的青春年華已經獻給黨和國家的科教事業,我準備把晚年繼續獻給這個事業。”

病房裏的臨時黨支部

盧永根被大家稱爲“布衣院士”。

生活中,他淡泊明志,厲行節儉。家裏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老式收音機、檯燈,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模樣。

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

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個鐵飯盒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喫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

網友啓貴在華農官微留言說:“經常看到盧永根院士從農學院緩緩步行到莘園飯堂跟我們學生一起排隊打飯,然後在飯堂大廳找個不起眼的位置坐下來喫,他很喜歡喫魚,每次都把打的飯菜喫得很乾淨。”

盧永根認爲,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繫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生前曾捐出880萬積蓄盧永根年輕時的照片。

即使躺在病牀上,盧永根也一直堅持帶病過組織生活。

2017年年初,盧永根向華農農學院黨委提出申請,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支部活動,建議成立臨時黨支部,讓他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2017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

在患病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將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表示,作爲中科院院士,作爲共產黨員,捐獻遺體將是爲黨和國家最後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

家國情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需要聯繫在一起,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爲推動自己工作的動力。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採寫:南都記者 賀蓓 通訊員 方瑋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