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軍事家孫子曰:“軍無糧則亡。”古語云:“兵無糧而自散。”古諺說:“天子不差餓兵。”這些話說的,都是一事:打仗,部隊要喫飯,要糧食。

在抗戰期間,中國兵員最高時達到560萬,這些人的喫飯問題如何解決?自然是老百姓交軍糧。

哪個省交軍糧最多?多數人不知!

它是哪個省?不是“湖廣熟天下足”的兩湖,也不是有“魚米之鄉”美譽的廣東,也不是號稱“天下糧倉”的蘇浙,而是巴蜀之地——四川!

抗戰時,四川省出兵最多,交軍糧也是全國最多。

1938年10月後,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產糧區都成爲淪陷區,全國糧食緊張萬分。前方將士和後方民衆,因爲糧食不足,多數人“實行一日兩餐”。

但是,有一個這樣的數字: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徵收稻穀8000多萬石,佔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9%。這不僅是全國第一,而且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省。

抗戰後期,中國政府機關及外省各學校、工廠以及淪陷區難民,都潮水般湧進四川,黃河花園口決堤後,黃泛區10萬多難民也由秦嶺進入川北。據統計,1940年前後,全國1000多萬軍民遷至四川,令四川不堪重負。

四川先是糧價暴漲,然後出現糧荒,接着發生震驚全國的“成都搶米事件”。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川還是承擔起了極爲繁重的軍糧徵納任務。他們是如何完成的呢?

難道他們像孫悟空那樣會變戲法變出糧食來?

他們沒有這個能力。

他們之所以能完成,有人用了一句話形容:瘦牛身上擠血奶。

爲了徵收軍糧,四川省政府每一年都要印發大量的宣傳小冊子、傳單標語和文告,派人四處下鄉宣傳,說明交糧是爲了抗日,爲了不當亡國奴,極力啓發川人的愛國熱情。

於是,每到收割季節,民衆都踊躍納糧。

在四川各縣蜿蜒的小路上、在泥濘的田埂上,無數的農民肩挑、背扛、車推,絡繹不絕,把糧賦運送到各場鎮、縣城徵收處。

這是一幅十分動人的圖景。

可是,當被慕名而來的記者問及收成時,交糧的農民多是嘆氣說:“收成不好,我們割下糧食都交了。”

“留下的自己喫夠嗎?”

“哪裏夠!還得以苕藤菜葉和雜糧充飢。但是,我們該交的糧食,全交了。”

“你們自己喫不飽,爲何還這麼積極交糧?”

這些面呈菜色、衣衫檻樓的農民們卻來了勁,個個爭着說:“我們戰士在前線流血犧牲,我們不能讓他們連飯都喫不上吧。我們不能去打仗,至少這樣也能爲抗戰做點貢獻。只有打了勝仗,我們才能過上好日子。現在苦是苦點,沒什麼的。”

​可是,遇上荒年,沒收成怎麼辦?

多數農民只能將出產的紅薯、花生等農作物賣了,再買進稻穀去繳納。有不少人變賣了家中的財物、甚至賣耕牛,去換糧食,以交納軍糧。

而楊義富老先生在回憶錄《四川轎伕》中對四川人交納糧賦的描述讓人讀之泣哭,其中寫道:

1941年抗日戰場上戰事頻繁,半壁河山淪入日軍之手。這時又值四川連續乾旱三年,全家人眼巴巴盼來了稻穀豐熟之際,微薄的收成卻只夠繳“公糧”。楊老先生一家八口沒有一句怨言,將家中收成傾囊上交。而後,他的父母都到廟宇背後去排隊,挖回白色的“觀音土”,全家人摻着少許玉米粉食用。他的左鄰右舍,也是寧肯自己餓得奄奄一息,卻從未拖欠過半釐“公糧”。

喫“觀音土”也要先交公糧,這就是全川人傾盡全力支援抗日最真實生動的寫照。

難怪不少外省人看到這一幕,無不感動地說:“這是瘦牛身上擠血奶!”

四川人,確實偉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