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簡歷請發送至 [email protected]

戊戌年成都青城山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 法會分設經壇16處。其中有鬥壇一處,主奉鬥姆元君,誦經禮懺,解厄延生,供香燃燈,順星利運;經壇在青城山老山門搭設壇場,由各經師團每晚輪流朝真禮斗,祈福人天。

爲什麼祈禱天下清平的羅天大醮也要設鬥壇、朝北斗呢?

——編者按

關於北斗七星的信仰,上可追溯到上古先民,後經不斷發展幾近成熟,直至道教出現之後,有關北斗七星信仰逐漸被吸納進道教信仰體系之中。

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所組成,其中前四顆星形似“鬥”,又稱魁,後三顆形似“柄”,又稱杓。古人根據長時間的觀測,發現斗柄在所指方向的不同,對應着季節的交替與變換。戰國時代《顎冠子》中所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也就是北斗七星的一個重要作用,也可以說是因斗柄指向而定的作用,即定節令曆法。

柄的作用重在指向,定曆法,那麼斗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哪裏呢?道法科儀中的“朝真禮斗”,以及羅天大醮各家輪值行法、共用的鬥壇,“鬥”的作用是如何體現的呢?

在《北斗寶誥》中有言“上朝金闕,下覆崑崙”,無獨有偶,李涵虛在其《黃庭內景經詳註》一文中,也有“鬥神覆護,三災不能爲害”的記載。兩段文字之中,都提到了一個詞彙——覆,而這個字也成爲了深入理解北斗信仰的關鍵。

“覆”這個詞語,從字源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底朝上翻過來;二是指蓋住、罩住。北斗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形似鬥,隨着四季時間的推移,鬥口會隨着北極星圍繞周天旋轉一週,鬥口始終朝着北極星。將第二或第三顆星天璇、天璣連綴而成的鬥底倒扣,猶似將被某事物倒扣、蓋住。

在北斗七星的諸多司職之事,即祈福、消災、延壽、注死等中,以消災解厄功效至極,備受高功法官行法修持時所推崇。因此,兩段文字中出現的“覆”便不難理解,其中《北斗寶誥》中“下覆崑崙”,是指北斗可將“崑崙”覆蓋。“崑崙”一詞即可指小到人的上丹田,大到百神所在之仙山,或更指與上天相對的一切下界衆生及山川河流。而李涵虛所言的文字中,則是進一步指出,只要祈禱北斗七星護持,便可不被三災(水、火、風災)所害。也就是李白詩中所言“璇璣蕩三災”。

這一點並非妄加推測,在考古遺蹟中更有生動體現,如:東漢晚期山東滕州三角形畫像石上,圖像上顯示爲,鬥口之下有斧頭與環首刀,仔細觀察這一點可知,鬥口所“覆”的是斧頭與刀所代表的刀兵之災;東漢時期咸陽渭城區窯店陶瓶,圖像上顯示爲,在七星斗柄之下爲四顆星形成的菱形,結合圖像旁邊的文字“生人有鄉。死人有墓。生人前行。死人卻行。死生異路。毋復相干”,以及《步天歌》中有“四星冊方似木櫃”的描述。綜合推斷,可知在斗柄之下的四顆似菱形的星宿乃爲二十八星宿中的鬼宿,此圖像想表達的是北斗七星隔絕陰陽、避鬼邪侵害的作用。

不管是避刀兵之災,還是避陰鬼之害,北斗七星前四星所構之“鬥”,便是藉助“覆”字呈現其作用:或在鬥內倒扣隔絕災禍,或將庇護者置於鬥內避開厄難。道法科儀常言“法天象地”,圖像所生動呈現的內容,乃是效法“道”而行。綜上而言,不難發現“覆”實則爲理解北斗七星科儀、法理義蘊的關鍵所在。

原文標題 | 北斗七星信仰中的“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