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3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成爲第一位揭曉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盧永根,1953年華南農學院畢業留校任教,1961年擔任丁穎教授科研助手到中國農科院工作,1965年回校任教授、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等職。

8月12日凌晨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

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享年89歲

痛失大家,“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盧永根, 1930年12月生,廣東花都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歷任華南農學院助教、講師,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3年上任華農校長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20世紀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遺傳資源,劃分我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70年代後,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首次建立原產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2017年3月,他把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2018年3月1日,獲“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有着70年黨齡的盧永根曾說:“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

痛失大家,“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201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盧永根

痛失大家,“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2018年3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成爲第一位揭曉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盧永根的頒獎詞。

節目中,主持人白巖松連線採訪了盧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雪賓向現場觀衆展示了一張遺體捐獻卡,這是幾個月前盧永根要求爲他辦理的,卡片上面寫着:“我是一名捐獻遺體的志願者,我願在身後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爲振興祖國醫學事業而奉獻。”

同爲遺體捐獻者,徐雪賓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作爲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作爲共產黨員,他捐獻遺體是最後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

網友紛紛留言向盧院士致敬!

痛失大家,“布衣院士”盧永根病逝

相關閱讀

我的科教生涯

盧永根

盧永根,1953年華南農學院畢業留校任教,1961年擔任丁穎教授科研助手到中國農科院工作,1965年回校任教授、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等職。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199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1930年出生於香港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祖籍廣東省花縣(現廣州市花都區),父親是一個兼受孔孟禮教和西方現代教育影響的高級職員,母親則是貧苦農村家庭出身。在他們的影響下,我養成了勤奮好學、嚴格自律、嫉惡如仇,同時又勤儉節約的作風。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佔領了香港。日軍橫行街頭,百業凋零。父親也因此失業,我便開始了遠離大城市的清苦農村生活。在家鄉兩年多的逃難日子裏,我加深了對農村的瞭解和認識,同情農民,樂於同農民親近。這期間,父親曾託人捎來他親筆寫給我的兩句家訓“身勞苦學”;“既買鋤頭又買書,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爲儒者半爲農”,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因爲親眼看過日本鬼子的兇殘,體會過淪爲亡國奴的苦楚,一種愛祖國和民族自尊的情感油然而生。

1946年到1949年,在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的三年是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這時正值內地進行解放戰爭,國內許多民主進步人士爲擺脫國民黨迫害而紛紛移居香港。作爲一個熱血青年,對祖國的命運自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我先後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和中共地下黨。高中畢業,根據黨組織的決定,我回到嶺南大學升學,迎接廣州解放。到1952年院系調整時,嶺南大學農學院與中山大學農學院合併爲華南農學院,我便成了農學院農學專業的四年級學生。

1952年院系調整,我認識了對我成才和畢生從事水稻研究起決定作用的丁穎院士。直到1964年10月他在北京逝世以前,我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他出差到各地,跑遍了全國的稻區,親聆他的教誨,得到了許多教益。回顧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幾點體會:要把教學科研工作看作一種事業;教師和科學工作者的魅力在於人格力量;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斷努力學習。

鞠躬盡瘁農業事

死而不已稻花香

一路走好

永遠懷念

我們的“布衣院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