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國外奢侈品牌範思哲(Versace)、蔻馳(Coach)、紀梵希(Givenchy)輪番登上微博熱搜,話題熱度持續不減,原因十分雷同,在它們公開銷售的T恤所印文字中,將香港、澳門、臺灣和中國及其他國家並列,引起中國網友的極度反感和強烈抗議。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上週六,意大利奢侈品牌範思哲一款T恤被曝在印製的文字上,將香港、澳門單列爲國家,遭網友聲討。隨後範思哲官方微博發佈道歉聲明稱,由於“錯誤設計導致某些城市沒有使用正確的國家名稱”,並表示,該T恤已於7月24日在官方所有銷售渠道下架並銷燬。品牌方將這一錯誤歸咎於公司的疏忽,在表達歉意的同時重申,堅決尊重中國領土國家主權。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然而這樣一份道歉聲明,網友並不買單。有網友表示,範思哲只是在其官方微博發佈了道歉聲明,在面對其海外市場的Facebook以及ins賬號上並沒有發佈任何相關的聲明,明顯是在糊弄國內的網友。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隨着輿論的持續發酵升溫,最終範思哲在其ins賬號上發佈英文版致歉聲明,並附上了品牌繼承人暨創意總監Donatella Versace的親筆簽名。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範思哲發佈道歉聲明後不久,另一美國輕奢品牌蔻馳登上微博熱搜,問題幾乎和範思哲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在網上曝出的一款T恤中,香港被單列爲一個國家,而臺北的歸屬國一列,臺灣赫然在目;緊接着,紀梵希的一款閃電T恤也被網友扒出將香港、臺灣和其他國家並列。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事發後,蔻馳發佈道歉聲明,表態稱其一貫尊重並維護中國主權及領土完整,並指出,2018年5月品牌方就已發現問題T恤的存在,主動將全球渠道的商品下架。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接下來,紀梵希也道歉了。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事情至此似乎並沒落幕,越來越多國外品牌的產品和官方網站被網友放在聚光燈下,而他們是否能經得起檢驗呢?下一個道歉的又會是誰呢?

爲什麼這兩天網友對於涉港澳臺的話題特別重視,大家心知肚明。

有網友表示,

爲什麼諸多國際品牌在涉港澳臺問題上,屢屢出現“失誤”,那是源自他們骨子裏的不認同。只要不被發現,只要沒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他們便無需表明立場,便可放任這些“失誤”的出現。

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各大國際品牌都看在眼裏,這個市場也成爲他們重要的生意場,不少品牌坦言未來的發展空間在亞洲,在中國。但他們卻忽視了這個市場是有底線的,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話題上,沒有任何議價的餘地。有意還是無意,不是消費者需要去判斷的事,結果纔是立場的最終代言。

對於涉事品牌來說,“道歉”是成本最低的“彌補方式”。打一巴掌說聲“對不起”就沒事了?如果道歉沒有任何成本可言,犯錯不需付出任何代價,你還指望犯錯的人長記性?不存在的!

在上述品牌被曝出涉嫌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之時,國內相關品牌代言人第一時間表態,包括楊冪、劉雯、易烊千璽等在內的明星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向公衆道歉並表示和相關品牌終止合作。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網友直呼這波操作是“正面剛”,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反擊,來自流量和市場影響力的反擊。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但設想,如果這一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底線以合同的方式,白紙黑字地落在合作協議裏,這些品牌是不是還會如此隨意地“失誤”?畢竟,到時可能就不只是終止合作這麼簡單了。對於品牌方來說,既然都表態是堅決擁護一箇中國原則的,那麼合同上加這一條也應該沒什麼問題,沒什麼壓力纔是。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此外,市場是否應該有相應的制約措施,時時替那些不上心的品牌敲響警鐘,拉緊這根弦?一邊賺着中國消費者的錢,一邊卻對這個市場缺乏最起碼的尊重和了解,時不時觸碰中國人民的底線,這樣的品牌有什麼資格在中國立足?

鋒評 | 範思哲、蔻馳、紀梵希頻頻上演挑釁、道歉戲碼,是教訓不夠深刻嗎?

品牌方要長記性,消費者同樣要長記性。部分消費者的“金魚記憶”無疑讓一些品牌方有恃無恐。出了事,道個歉,過幾天所有的事就會像沒發生過一樣,專賣店照樣開門,產品依舊暢銷。這樣的事並不是沒發生過。說到底,奢侈品並不是生活必需品,這種裝點門面的東西,可有可無。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國家做後盾,就算有品牌傍身,也沒有身價可言。只有面子,沒有裏子,始終是個空架子。

新民眼工作室 龔正

編輯 | 顧瑩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