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這裏是一片麻李灘;30年後的今天,當您驅車行駛在六車道的樂天大街高新路段時,會發現這裏樓房鱗次櫛比,道路寬闊,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當年低矮的村莊,建設成了高樓林立、產業發展、經濟發達的現代化活力城區;昔日忙碌于田間的村民,變身爲住着樓房、拿着社保、思想活躍、生活幸福的城市居民。他們只是高新區繁榮穩定、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縮影。

30年來,渭南高新區堅持以項目建設、產業轉型、改善民生爲重點,大力實施創新引領、轉型升級、開放提升、城鄉一體、民生優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普惠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和多項富有區域特色的惠民政策,爲全區百姓撐起民生幸福傘。

把家安在高新區“民生圖譜民生圖譜””繪製新藍圖

優美環境提檔升級

公園建設提升品位

“按照‘高起點規劃、組團式開發、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我們以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教育醫療體系、一流的城市綜合體,快速提升核心區城市品位,全力推進產城一體化。”9月25日,渭南高新區建設局相關人員介紹。

如今的高新區形成了“四縱五橫一綠環”的城市框架,全面完成了城市雙迴路電網改造,應急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等項目相繼建成。渭南市二院高新分院、渭南市體育中心、渭南高級中學、萬達廣場、高新時代廣場等建成投用。此外,作爲聞名全國的職業培訓基地,高新區科教園區擁有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渭南技師學院、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每年可提供高素質專業技術工2萬餘人,承載項目落戶的配套能力不斷提升。

近幾年,高新區加快“森林園區”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實施綠化提升改造,累計綠化提升改造約18萬平方米。綠化、亮化、美化,高新點亮工程更讓這座新區熠熠生輝。

西海公園溼地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渭清公園提升改造項目正式列入國家PPP項目庫,進入建設快車道,完成投資2億元。該項目打造已生態引領爲原則、激發城市活力爲導向、服務公衆休閒遊憩爲基礎的綜合性城市中央綠地。建成後,主題公園,綠地面積比原來較大增加,爲市民觀光遊覽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生態休閒空間。如今,項目已實現階段性開放。

走在綠草茵茵的高新大道上,除了綠化美化工程,整潔的路面更離不開高新城市精細化管理,生活垃圾袋裝化、垃圾收集點管理專人化和清運車輛“定員、定責、定任務”的長效管理機制,讓全區垃圾日產日清。高新區還率先實施了城市道路“弱電落地”工程,9條主幹道弱電落地全部完成。同時,高新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垃圾填埋場項目即將建成投用。

把家安在高新區“民生圖譜民生圖譜””繪製新藍圖

教育優先促進發展

麻李小學“變身記”

民生連着民心,30年來,渭南高新區不斷改善民生項目建設,加大資金投入,並將新增財力的90%用於民生工程。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高新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省級示範名校——渭南高級中學、渭南初級中學的建設,高新區麻李小學變成高新第一小學,高新第一幼兒園的建成投用,總投資3000萬元的高新二幼開園,總投資2582萬元的寄宿制小學高新二小建成投用,高新三小正在建設中……這些新學校的建成投用,爲高新建設發展一流教育圈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教育是國家的主要力量,是民生之基,只有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提高國民素質。”在2018年高新區半年工作總結大會上,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朱忠效說道。

據瞭解,隨着高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滿足轄區人及入駐高新企業員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成爲高新民生髮展的重要方向。作爲堅守高新教育10年的優秀校長,如今的高新第一小學校長何轉香,提及高新教育說:“從麻李中心小學變身高新第一小學,從郊區的瓦房校舍到如今的省級示範名校,從最初的教職工23人到如今的110人,從360名學生到今天的2400名學生,麻李中心小學的發展,見證了高新教育的快速發展,這是高新人共同的努力,見證着高新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歷程。”

何轉香說,30年前,教師用小黑板做應用題,10年前採用投影儀上課,如今電腦多媒體上課,10多年前,學校校舍的基礎設施都不達標,如今,音樂、體育、美術各個學科布室功能完善,培養了孩子多元化的發展。

據悉,1988年成立之初,高新區共有小學四所,麻李小學、姚家小學、鄭家小學、白楊小學,校舍大多數爲泥土磚瓦混合的小四合院,師資多爲老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組成。1993年將良田鄉劃歸高新區,學校隨即增加;2009年底將白楊鄉劃歸高新區,區內白楊初中、黃屯小學、穆屯小學、趙村小學、張東小學、張義啓英小學劃歸高新區。

“那時候學校都是瓦房,遇上下雨天教室還漏水,送娃上學還要從家裏帶個盆放在教室。我家老大都是送到臨渭區上學,現在老二從高新一幼畢業到高新第一小學上學。親戚家的孩子上學也是在高新小學、高新二幼等轄區內的名校上學。”在高新區貿易廣場做建材生意的高新人張建設回憶說,從最早的省級開發區到國家級高新區,高新的發展定位和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教育發展、新學校的建設發展,切實讓人民羣衆享受了發展成果。

據統計,2017年高新區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順利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驗收,全區名校10餘所,省級市級教學能手人才輩出,不斷吸納優秀教師加入高新教育大家庭。

把家安在高新區“民生圖譜民生圖譜””繪製新藍圖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農民”變“市民”享發展成果

踏着高新區30年三次創業釋放的強勁節奏,高新人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房醫療等民生工程全面發展,普惠性政策更讓高新人樂享發展成果。

“建區初期醫療機構僅有良田精神病醫院及良田鄉十家村衛生室、1家企業醫院,‘兩條凳子一張牀、破舊桌上開處方’是當時醫生診療活動的形象概括,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是醫生的‘三大件’,也幾乎是當時最好的醫療設備。”高新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員介紹。

現今,區內共有醫療機構63家,建立了以崇業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白楊衛生院爲龍頭,社區衛生服務站、各村衛生室爲輔助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切實保障羣衆享受優質便捷醫療服務。同時,探索建立符合區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醫聯體和醫共體,引導羣衆在基層合理就診,逐步形成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新秩序。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一站式”結算,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羣衆就醫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提高。

作爲快速發展的新區,2008年高新區對徵地農民制定出臺《渭南高新區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辦法》。對全區符合男60週歲、女55週歲,人均不足0.3畝地條件的被徵地農民,每人每月發放養老補助金300元,每年累計爲3044名被徵地農民發放養老補助金476.61萬元。同時,承擔了轄區3.8萬人應由個人繳的新農合統籌基金130萬元,農民不用繳納一分錢就可以享受新農合看病補助,針對貧困戶還專門出臺二次醫療報銷政策,讓他們看病不花錢。

另外,高新區財政每年列支300萬元,結合區內職業技術學院佈局集中的特點,堅持對轄區適齡勞動力進行了免費實用技能培訓,並優先推薦到中區內企業就業,解決好被徵地農民生活出路問題。

爲讓徵地農民“住有所居、居有品味”,高新區還試行貨幣化安置辦法,加大棚改工作力度。中南部、紅星棚改項目開工建設,累計完成協議簽訂4144套。其中張東公租房第一批126套住房全部分配入住,鄭家二期240套房源採購到位,西慶屯小區一期正在室內裝修,張西小區正在室外配套施工。

“從農民變成城裏人以後,住房醫療都享受了政府的好政策,部分村民在企業裏學技術,有了工作,還有分紅。”如今的張東社區居民張女士說,村裏剛拆遷搬到社區的時候,一點也不適應。剛從農村步入城市生活的動遷農民和社區的老居民生活習慣差異大。爲了儘快適應新的社區生活,她參加社區的各種文化活動。如今,她不僅是社區舞蹈隊的隊員,還兼社區志願者服務隊,把社區內的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早已融入了新生活。

從最初的農民到如今的居民、社區文化志願者,張女士身份的變化,也是高新區30年來的變化縮影。

民生工程是實現羣衆美好生活願望的重要載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高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乘着三次創業的東風,渭南高新區將繼續加大民生工程建設與投入,持續增強羣衆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華商報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