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個令國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寶島,與中國大陸分離已經70年了。

這70年,世代更替,風雲變幻,把最近的20年留給時間沉澱,且將目光聚焦到1949到2000年這51年的臺灣。

爲什麼只到2000年?因爲這一年不僅是世紀之交,而且是國民黨失去政權的那一年,無論對於國民黨還是臺灣,都意味着一個時代的落幕。

就在這一年,民進黨第一次通過選舉上臺,陳水扁登上了“總統”大位。

佃農之子,臺大學霸,島內最年輕的律師……這些都是曾經貼在陳水扁身上的標籤,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打動了無數選民。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這是陳水扁頗爲動人的競選口號,如願登上了他的人生巔峯。當他在臺上慷慨激昂地發表就職演說時,是否會想到15年前所經歷的慘痛時刻?

1985年,陳水扁辭去臺北市市議員職務,回故鄉臺南代表黨外人士競選臺南縣縣長,結果以約1萬票的差距敗於國民黨籍參選人。

敗選次日,妻子吳淑珍在陪同謝票的行程中遭車輛撞傷,導致下半身永久癱瘓。

警方調查認爲,此案純屬交通意外,陳水扁也自行撤回起訴,但此後他仍大談“吳淑珍遭來回輾壓3次”,是一起“國民黨策劃的政治車禍”。

陳水扁經常推着吳淑珍的輪椅亮相各種場合,大打政治悲情牌,賺取了不少人的同情與支持。民進黨畢竟是競選有術。

也是在1985年,臺灣的最高統治者蔣經國,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說:“‘中華民國國家元首’依憲法選舉產生,從未考慮由蔣家人士繼任。”親手終結了蔣家王朝的命脈。

時間推移到1968年,蔣經國的父親蔣介石治下,柏楊——那時還沒有寫出《醜陋的中國人》,在專欄刊出一張《大力水手漫畫》,內容是父子兩人到一個小島競選總統,演講開頭“fellows”,譯爲“全國軍民同胞們”。

漫畫雖是搞笑,卻摸了蔣氏父子的“老虎屁股”。柏楊被以“侮辱元首”罪判處12年徒刑。這就是“白色恐怖”籠罩下的臺灣生態。

統治了大陸22年的蔣介石,一直念茲在茲的是“反攻大陸”,連自己交代的身後事,都是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安葬。“臺獨”“獨臺”都不是他的選項,而是他的死敵。

1961年,蔣介石在臺北縣祕密成立 “國光作業室”,負責制定“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包含“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26項作戰計劃、214個參謀研究案,還多次進行演習演練。

出於自身戰略的考慮,美國人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百般阻撓。期間,中國大陸原子彈爆炸成功,給蔣介石沉重一擊。

1965年夏,年近八旬的蔣介石終於拍板定案,決定“反攻大陸”。據稱,當時所有軍官都留有遺囑,以示死戰之決心。

誰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國民黨軍隊在“八六海戰”及烏坵海戰(崇武以東海戰)中慘敗,準備長達五六年的“國光計劃”在即將出臺前流產。

對於蔣介石來說,反攻大陸的夢想只能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四年後,蔣介石遭遇車禍,身體每況愈下,基本上把政事託付給蔣經國。

蔣經國大力推動“十大建設”,使全臺灣的面貌爲之一新,促進了經濟騰飛。他的務實親民作風,至今爲臺百姓感念。

蔣經國走遍全島320個鄉鎮,經常不帶警衛微服私訪。有一天開着吉普車回臺北,有人要搭便車,他特別繞路將其送到。此人沒認出來,賞給他10元錢小費,他欣然接受還回家給夫人炫耀。

蔣經國說過,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所以,最終他變了,改變了整個國民黨和臺灣。

蔣經國去世前,選擇的繼承人是李登輝。有人認爲,這是蔣經國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李登輝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本地人,日據時期用名“巖裏政男”,曾經加入過共產黨又脫黨,後以農學專家身份進入蔣經國“內閣”。

1984年10月,李登輝時任臺灣省主席,在省議會接受質詢,當被問及對“臺獨”問題的看法時,他高聲說:“中國歷史沒有拋棄臺灣,臺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義正言辭,可謂擲地有聲。

這番表態傳到蔣經國耳朵裏,自是龍心大悅,連稱“很好!很好!”此後不久,李登輝就被蔣經國提名爲“副總統”,成爲“接班人”。

也是這位李登輝,曾邀請一位傾向臺獨的“中研院士”,前來官邸做客,爲了躲避監聽,他把此人拉進廚房,小聲用閩南話跟他說:“我也是臺獨!”

李登輝常說,“不是我善變,是必須配合社會的變化”。支持者稱他爲“臺灣民主之父”,反對者則認爲他是葬送國民黨政權的元兇。

有其父必有其子。陳水扁被稱爲“臺灣之子”,一度頗受李登輝的扶植,爲其站臺造勢,確實有傳承衣鉢之意。

李登輝也曾經栽培過馬英九。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時,李登輝舉起馬英九的手高喊“新臺灣人”,被認爲是馬英九擊敗陳水扁的重要關鍵。

2000年“大選”連蕭配落敗,馬英九在官邸外“逼宮”,要求李登輝下臺,此後兩人在政治上分道揚鑣,愈行愈遠。

李登輝對蔡英文也有知遇之恩。1998年10月,李登輝欽定蔡英文隨同辜振甫率領的海基會代表團訪問大陸,擔任發言人角色,自此步入政壇。

2000年李登輝下臺前,又向陳水扁極力推薦這位炮製過“兩國論”的女智囊,蔡英文就此成爲“陸委會”的新掌門人,進入政治上升渠道。

回首這51年,不僅有政黨輪替,街頭抗爭,海峽炮火和白色恐怖,還有土地改革、十大建設以及經濟的騰飛。

不僅有文化大師胡適,梁實秋、錢穆等人的著書立說和文化論戰,也有瓊瑤的小說,龍應臺的散文。

不僅有侯孝賢、楊德昌與新電影時代,也有鄧麗君、羅大佑的流行歌曲……

現如今,兩蔣與威權時代已成爲歷史名詞,李登輝進入風燭殘年,陳水扁因貪腐度過了自己的至暗時刻,馬英九做完了兩個政績平平的任期,蔡英文還在爲自己的第二個任期努力……

臺灣是個五光十色的萬花筒,少了臺灣的存在,華人世界可能會無趣很多。

缺少臺灣的中國不是真正的中國,同樣,離開中國的臺灣也無法成爲真正的臺灣。

70年悲歡離合,總有落幕之日。大結局即將來臨,是地動山搖還是皆大歡喜,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