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晚清时候在朝廷上唯一能与李鸿章分庭抗衡的,那非翁同龢莫属,在民间形象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翁同龢一贯的以匡扶国家的正面形象示人,李鸿章就没那么幸运了,往往将他与卖国贼相提并论。孔子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道分大道还是小道,为了自己的小道而误了大道,万死难辞其咎。甲午战争之际的翁同龢和李鸿章就属于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小小九,不顾国家大义,相互倾轧,误国误民。

甲午战争之际双双误国,他的一番无耻说辞却让李鸿章无奈独自背锅

1894 年,中国农历的甲午年,平壤局势乌云密布。彼时正值慈禧六十岁大寿,翁同龢已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掌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就在翁同龢奉命积极筹备慈禧的大寿庆典时,李鸿章的一份为北洋舰队要钱购买快船火炮的奏折递了上来。

于私,翁同龢与李鸿章早有私仇,早在1861年李鸿章刚到曾国藩帐下做幕僚时,就曾为曾国藩捉刀弹劾状《参翁同书片》。

翁同书乃是翁同龢长兄,翁家长子,遭此弹劾被判流放,其父翁心存因此气结而亡。这份《参翁同书片被誉为古今中外第一折,自此李鸿章开启了平步青云之路。

于公,翁同龢乃光绪帝师,为“帝党”魁首,李鸿章深受慈禧信任,为“后党”重臣。同时两人政见相左,翁同龢为士林风向,李鸿章洋务起家, 士林清流和洋务派在言辞上相互攻击、相互肘掣成为了晚清朝堂的重要一幕。

翁同龢对于李鸿章的打压早在1890年,当年翁同龢上奏,以北洋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叫停了北洋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李鸿章的折子递了上来,只得到了翁同龢一句朱批“衙门知道了”便再无后话,这为日后的甲午海战失败埋下了伏笔: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 10 分钟内发射的弹药量之比为 33:185,日本的速射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在眼前的甲午危机在翁同龢眼里成了铲除李鸿章,为光绪亲政铺平道路的最好机会。彼时朝堂上出现了一番奇怪的景象,对军务一窍不通,此前已停办军械船舶的翁同龢积极主战,一句“今北洋海陆两军, 如火如荼, 岂不堪一战耶“将李鸿章架在火上烤:你都花了这么多银子,筹备了这么久的北洋军队,难道是纸老虎?

甲午战争之际双双误国,他的一番无耻说辞却让李鸿章无奈独自背锅

数月后,战端开启。军国大事乃是国家命脉,既然战端已开,当舍生为国,李鸿章却将北洋舰队当做自己私人财产,弃战保船,于国家不顾。

除此之外,战端开启之时,北洋舰队弹药严重不足,全因采购制造经费被李鸿章侄子把持的天津机器局贪污、挪用。甚至开战后,李鸿章依旧向日本交付无烟煤等战略物资。因为日舰烧的是李鸿章提供的优质无烟煤,热值高无烟尘;北洋舰队烧的是劣质烟煤,热值低灰烬多,浓烟滚滚。,最终导致邓世昌所率舰队被日军先发现,贻误战机。

甲午战争之际双双误国,他的一番无耻说辞却让李鸿章无奈独自背锅

甲午之战终以清军惨败告终,清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派李鸿章前往日本全权负责议和事项,李鸿章深知此去必背骂名,所以请求朝廷派翁同龢一同前往,翁同龢老奸巨猾以”若余曾办过洋务,此行必不辞,今以生手办重事,胡可哉“为由推辞,国家危难之际,翁同龢作为朝廷重臣本该一力承担,替国周旋,结果其却为了自身清白,托辞不就,实在有愧。

最后李鸿章独自签订《马关条约》背下骂名,这个锅他背着绝对不冤。但翁同龢因上书反对签约,反而赢得了不少赞誉,却也更让后来人不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