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晚清時候在朝廷上唯一能與李鴻章分庭抗衡的,那非翁同龢莫屬,在民間形象上,兩者也有很大不同,翁同龢一貫的以匡扶國家的正面形象示人,李鴻章就沒那麼幸運了,往往將他與賣國賊相提並論。孔子說過:道不同不相爲謀,但是道分大道還是小道,爲了自己的小道而誤了大道,萬死難辭其咎。甲午戰爭之際的翁同龢和李鴻章就屬於爲了自己的一點點小小九,不顧國家大義,相互傾軋,誤國誤民。

甲午戰爭之際雙雙誤國,他的一番無恥說辭卻讓李鴻章無奈獨自背鍋

1894 年,中國農曆的甲午年,平壤局勢烏雲密佈。彼時正值慈禧六十歲大壽,翁同龢已官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掌握着全國的財政大權。就在翁同龢奉命積極籌備慈禧的大壽慶典時,李鴻章的一份爲北洋艦隊要錢購買快船火炮的奏摺遞了上來。

於私,翁同龢與李鴻章早有私仇,早在1861年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帳下做幕僚時,就曾爲曾國藩捉刀彈劾狀《參翁同書片》。

翁同書乃是翁同龢長兄,翁家長子,遭此彈劾被判流放,其父翁心存因此氣結而亡。這份《參翁同書片被譽爲古今中外第一折,自此李鴻章開啓了平步青雲之路。

於公,翁同龢乃光緒帝師,爲“帝黨”魁首,李鴻章深受慈禧信任,爲“後黨”重臣。同時兩人政見相左,翁同龢爲士林風向,李鴻章洋務起家, 士林清流和洋務派在言辭上相互攻擊、相互肘掣成爲了晚清朝堂的重要一幕。

翁同龢對於李鴻章的打壓早在1890年,當年翁同龢上奏,以北洋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爲由,叫停了北洋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李鴻章的摺子遞了上來,只得到了翁同龢一句硃批“衙門知道了”便再無後話,這爲日後的甲午海戰失敗埋下了伏筆: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 10 分鐘內發射的彈藥量之比爲 33:185,日本的速射炮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在眼前的甲午危機在翁同龢眼裏成了剷除李鴻章,爲光緒親政鋪平道路的最好機會。彼時朝堂上出現了一番奇怪的景象,對軍務一竅不通,此前已停辦軍械船舶的翁同龢積極主戰,一句“今北洋海陸兩軍, 如火如荼, 豈不堪一戰耶“將李鴻章架在火上烤:你都花了這麼多銀子,籌備了這麼久的北洋軍隊,難道是紙老虎?

甲午戰爭之際雙雙誤國,他的一番無恥說辭卻讓李鴻章無奈獨自背鍋

數月後,戰端開啓。軍國大事乃是國家命脈,既然戰端已開,當捨生爲國,李鴻章卻將北洋艦隊當做自己私人財產,棄戰保船,於國家不顧。

除此之外,戰端開啓之時,北洋艦隊彈藥嚴重不足,全因採購製造經費被李鴻章侄子把持的天津機器局貪污、挪用。甚至開戰後,李鴻章依舊向日本交付無煙煤等戰略物資。因爲日艦燒的是李鴻章提供的優質無煙煤,熱值高無煙塵;北洋艦隊燒的是劣質煙煤,熱值低灰燼多,濃煙滾滾。,最終導致鄧世昌所率艦隊被日軍先發現,貽誤戰機。

甲午戰爭之際雙雙誤國,他的一番無恥說辭卻讓李鴻章無奈獨自背鍋

甲午之戰終以清軍慘敗告終,清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派李鴻章前往日本全權負責議和事項,李鴻章深知此去必背罵名,所以請求朝廷派翁同龢一同前往,翁同龢老奸巨猾以”若餘曾辦過洋務,此行必不辭,今以生手辦重事,胡可哉“爲由推辭,國家危難之際,翁同龢作爲朝廷重臣本該一力承擔,替國周旋,結果其卻爲了自身清白,託辭不就,實在有愧。

最後李鴻章獨自簽訂《馬關條約》背下罵名,這個鍋他揹着絕對不冤。但翁同龢因上書反對簽約,反而贏得了不少讚譽,卻也更讓後來人不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