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間隙,我獨自一人,沿着建設路,趨向“東郊記憶”。

“東郊記憶”是一處場所的名字,卻有着如此富有詩意的名片。數天求學以來,教授多次提及這個處所,工業文明與現代文化的交匯,吸引着我的腳步。

火車東站所在地的成都東郊,曾經是老工業區,聚集了解放以來興建的幾十家上萬人的大型工廠,大多爲部屬的國營大型企業,分屬當時的航空部、航天部、電子部、機械部、鐵道部……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家屬宿舍區,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幼兒園、文化樓、運動場、影劇院等,還有着名爲生活供應站的各種商店和居民菜市場。

本世紀初,成都市政府實施“東調”戰略工程,對東郊老工業區企業實施搬遷。如今的東郊,那些成片的廠房和配套建築留下的空地,被不同的房地產開發商建成了一片片商品房。

那些原來工廠的職工,不管在職的、下崗的、離退休的,大多還在這裏居住着,他們離不開這片熟悉的土地。有的居住在原單位的集資房,有的居住在安置房,有的居住在經濟適用房。這些住房與商品房一道,混合成了新的東郊。

“東郊記憶”所在地,屬於原東郊老工業區的一部分,其前身是紅光電子管廠,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爲“一五”期間原蘇聯援建,在這裏誕生了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和第一支投影顯像管。

上百萬人生活的地方,休閒娛樂場所成爲必須。政府按城市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存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在此舊址上修建了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後來更名爲“東郊記憶”。高大的廠房、沖天的煙囪依舊傲然矗立,昔日的老廠房已變身爲時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廠房裏轟鳴的機器聲已化作各種動人的旋律,鍋爐已變成時尚的噴水池。

大多數建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工廠本色,牆上那些具有時代色彩的標語也都還依稀可辨,就連若干年前廠子裏生產用的車牀、模型、鍋爐等都停放在路邊,向川流不息的人羣訴說着一個時代的輝煌。

它們和鱗次櫛比的酒吧、畫廊、咖啡屋、各種稀奇古怪的商品,還有喧鬧前衛的音樂會一起作爲景點的噱頭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在這裏,工業遺存和文化產業完美融合。

緩緩的遊走於這座曾有着“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美譽,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最爲輝煌的工業時代的工廠舊址,我分明看到一個時代的縮影。

林立的紅磚廠房和具有工業符號感的建築物保留着五十年代原蘇聯援建的風貌,隨處可見的毛澤東語錄和各種標語口號是六十年代經濟狂熱和政治狂熱的遺留產物,數十米高的煙囪讓人無法想象當年有着怎樣震耳欲聾的轟鳴……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創意十足的雕塑,巧妙的運用了現代工藝,以老化的機器設備爲原材料,加以組合焊接,幾個齒輪就可以成爲一座巨大的琵琶,一個車廂就能成爲流動的花壇,幾個閘門就構成了綻放的花朵。

更有那以燃煤爲動力的火車、停靠在樹下的飛機、靠在牆角的雷達,無不隨時展現着那個時代特有的科技。更有那以電爲動力的特種客車旁邊,停靠着一輛當日執勤的轎車,讓人感覺興味盎然。

許多多被記憶封存的時代印記噴湧而出,而如今它們都安靜的站在那裏定格爲一段不可重複的歷史供人們懷舊,絲毫不介意與它們形成巨大反差的燈紅酒綠,就像大浪淘沙後一望無際的海岸,平靜的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於我而言,文化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積澱與傳承,而不是討巧的創意。現代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催生出的所謂的文化,更像一份讓人沒有食慾的快餐,所以與其說是文化產業,倒不如說是城市的疤痕。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進程中,能夠留存下了這樣的工業遺蹟,已屬難得。能夠讓他與現代文明完美融合,卻彰顯了一個城市的懷舊與包容。

溫馨提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