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的莲与荷铺展在水面上,“接天莲叶”的美景蔚为壮观。进入十月,荷已逐渐开始残败,莲依然如玉,灿然绽放,与蓝天白云遥相辉应。水里,可看见小鱼儿自在畅游。

这就是罗时江湿地,洱海之北“藏在深闺”的一颗明珠。

岸上,四川游客李玲和同伴们摆着各种“网红”拍照姿势,用手机留下美好的瞬间。她告诉记者:“我们是在导航地图上找到罗时江湿地的,风景很美,不虚此行。”10月7日,十一黄金周长假的最后一天,仍有不少游客来到罗时江湿地观景。

罗时江是洱海的重要补给水源之一,河流全长18.295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占洱海来水量的13%。过去,由于流域村落集中,人口较多,面源污染突出,罗时江的水质最差可达劣Ⅴ类,严重影响了洱海的水质。“以前罗时江没有湿地,上游的水冲下来什么,罗时江就接收什么,然后直接流进洱海。”罗时江湿地管理员苏继光用最直白的语言向记者概括了曾经的罗时江。

湖泊治理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始终是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从“双取消”“三退三还”“流域禁磷”到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中,大理开出了一剂剂“对症下药”的处方。其中,“一湖之治向全域防治转变”“污染防治向系统修复转变”的“药方”,使罗时江彻底变了样。

为了改善河道入湖水质,大理市于2008年启动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并于2010年建成,目前总面积1600亩。经过水网构建工程、植物配置工程、湿地管理基础设施工程及恢复和构建各种类型的溪流——塘库湿地网格等工程,罗时江河口原有的农田、废弃鱼塘以及沼泽等恢复成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多功能河口湿地,拦截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降低了洱海污染负荷。“现在上游的水下到罗时江,不是想走就能走,得经过这片湿地的层层净化,‘洗’干净了才能走。”苏继光诙谐的语言“一语道破”罗时江湿地的功能。

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生态科技科科长陈晓希从专业的角度告诉记者,湿地建设的水网构建使河道来水降低了流速,并不直接进入洱海,而是先在湿地通过植物配置工程构建的围格流淌一段时间降低氮、磷等,再进入洱海。经过国家水专项目组对项目初步评估,罗时江湿地年平均总量去除率氮7.5%、磷5.6%,入湖河流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入湖口主要水质指标提高了一个等级。

据介绍,罗时江湿地还有后期建设,计划再增加湿地面积,以接纳更多的上游来水进行净化。

记者杨磊文/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