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发现,有一部分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他们体内堵塞了的血管有时会一过性(“一过性”是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地再开通,而症状也会突然消失。心肌梗死是指心脏血管(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被完全堵塞进而导致的心肌坏死。

我们一般认为心肌梗死大多发生在冬季。但你可能不知,在气温极度高涨的夏天,20~30岁的年轻人中,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正趋于增加。心肌梗死,这个严重影响生命健康的疾病是不可耽误分毫的。

//

不同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不同

//

心肌梗死是指心脏血管(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硬化等原因被完全堵塞进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下图所示的就是人体心脏中左冠状动脉分支管腔堵塞导致前梗死的情况。

心肌梗死的症状除了胸痛以外,还包括伴有出冷汗的腹痛、肩膀痛、背痛、喉咙痛、牙痛等疼痛,有时也会出现头晕等症状。

心肌梗死大多发生在严寒的冬季。

在冬季,为了不让体温过低,我们的机体会一个劲儿地收缩血管以保证体内热量不外泄。由于血管收缩了,血管的截面积变小,血液的通道变窄,机体会本能地为了维持血循环必需的血流量而使血压大幅上升。此时,存在动脉硬化的血管部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最终使得该区段的血管破裂。血管内就此便形成了血栓,这血栓会阻塞血管,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另一方面,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心肌梗死,很大一部分是脱水引发的心肌梗死。

血液由血浆(水、电解质、白细胞等)和血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组成。血浆有大半是水分,在脱水的血液中,因水分减少,血细胞的比例变得很高,血液就会变浓,也变得粘稠,由此就容易形成血栓。

//

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

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疗法和介入治疗法。前者借助药物溶解血栓,后者则选择在血管内留置支架。近年来,介入治疗法已成了心肌梗死的主流治疗方法。

发生心肌梗死后,为了防止由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引发的突然死亡,求得最早期治疗乃为上策。

一般认为,发病后的6小时到12小时内一定要实施治疗(发病后的3小时是关键的窗口期) ,越早治疗,成活率就越高。所以,若病人的胸痛等症状持续存在,一定要尽快获得医学急救。

//

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

了解了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就可做到心中有数, 以下这几种人群应当警惕罹患心肌梗死的风险。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症、肥胖、动脉硬化等病症的人群

・高龄人群

・吸烟人群

其中糖尿病是诱发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大家知道,糖尿病能引发从微小血管到大血管的硬化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在炎热的季节,为了预防心肌梗死,我们必须经常摄取足够水分,避免脱水。不过,对于已经受到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威胁的动脉硬化病人来说,充分了解自身冠状动脉的状态是相当有必要的。

//

在夏季,年轻人也需注意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

从过去10年的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来看,该病症的患者正在年轻化,特别是在炎热的季节,30~4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趣的是,这些年轻的患者,并未被发现存在进行性动脉硬化症(引发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反倒是较多地出现了血栓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这一点值得研究。

心肌梗死一般都是由动脉硬化形成的粥样斑块(胆固醇等沉着形成的块)破裂,使冠状动脉引发堵塞而引起的。最近,研究者通过光断层摄影法(OCT)的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出现少许损伤,就易形成血栓,最后发展成心肌梗死。

可以认为,炎热季节造成的脱水,可加速血栓的生成。

所以,在夏天,兼顾预防中暑,应不厌其烦地摄取水分,那么血液就很难变得黏糊糊了。

//

平时须体检,预防心肌梗死

//

临床发现,有一部分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他们体内堵塞了的血管有时会一过性(“一过性”是指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地再开通,而症状也会突然消失;也有些老年人和糖尿病人,虽然发生了心肌梗死,却没感到疼痛。

这些情况可能会延迟心肌梗死的发现,从而导致其重症化。

为此,对于60岁以上的男性、闭经后的女性、有心肌梗死家族史的人以及具备多个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即使没有自觉症状 ,也必须接受动脉硬化的检查。

当今,检查冠状动脉硬化,只要从手腕插入细细的导管即可,日间检查就行。

近年普及的“心脏CT检验”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很小,只要注射造影剂就可评估冠状动脉状况。

CT和心脏导管检查一样,既有造影剂的副作用,又有放射辐射的可能,不过,基本上是安全的。因此,近来做心脏CT检查的门诊患者急剧增加。

但是,对造影剂过敏的,肾功能不好的以及患有哮喘等病症的人群,可能无法接受这种检查。如果要做这种CT检查,那么务必与专科医生商讨。

资料来源:

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济生会”《症状疾病解释》专栏(济生会横浜市东部医院心脏血管中心主任 伊藤良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