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文化文藝慰問活動》在CCTV3播出。在本期節目中,文化志願者黃聖依來到四川瀘定,和央視主持人及其他演員嘉賓一起重溫紅軍長征的光輝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提起四川瀘定,在大家印象中最深刻的應該是小時候教科書中的“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蕩蕩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瀘定橋一共有十三根鐵鏈,兩邊各有兩根稍高的鐵鏈,算是橋欄;底下並排九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一樣。可在當時,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紅四團要想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就要向當地老百姓借門板過橋。

“門板鋪平瀘定橋,再敘軍民一家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裏,文化志願者黃聖依化身“一日講解員”,向大家講述《河西街的門板》紅色事蹟,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主持人李思思、歌手雲朵、優秀講解夏雲,以及衆多前來參觀紀念館孩子們,一起感受門板中的軍民魚水情。

在黃聖依流利的講解中,讓時光回到了1935年5月29日這一天,紅四團各連分頭進行緊張的奪橋戰前準備,其中關鍵的一項工作就是準備橋板。河西街近在咫尺,只能向當地老百姓們借門板了!

據當年河西街的居民回憶說,紅軍當時的情況可謂燃眉急,但紅軍戰士一不強搶,二沒硬奪,而是和老鄉們好言商議。門板可是看家護院的第一道屏障,怎麼能輕易送人?可當地老百姓擁護愛戴紅軍,他們拆的拆、送的送,毫不猶豫地把自家的門板送上了戰場。

即使在這個備戰的緊要關頭,紅軍也嚴格遵守“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的嚴明紀律,徵用的門板都是付了銀元的。當時情況緊急,紅軍戰士有的沒見到老百姓,就把銀元或銅板放到百姓家中的竈臺上。

1975年,紀念館的前身瀘定文化館,接收了盧賢雲捐贈的三塊門板。“從漫漫歷史長河走到2019年的今天,這三塊見證瀘定軍民魚水情深的重要物品,又在這個紀念館裏迎接了無數的參觀者,把河西街門板的故事和這段佳話講給每一個人聽。”黃聖依認真地講述着。

首次嘗試做紀念館的“一日講解員”,黃聖依認爲看似簡單,實則比拍戲都還要難。“我首先要了解這段歷史的每一個細節,把每個畫面印在腦海中,這樣才能聲情並茂地講述,讓聽衆能直觀地瞭解,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同時,黃聖依對紅軍“不拿羣衆一針一線”、英勇奪橋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感欽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