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梁啓超發表《祖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一文之前,鄭和其實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甚至在明朝還被認爲是逢迎主上、耗費國力,但是最後一無所獲的壞宦官的代表。歷史現象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於歷史現象的記載和評價,其實一直都是主觀的。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梁啓超

也就是說,我們所接觸的任何歷史現象,都已經被後人附加上濃厚的主觀感情。但是即使這樣,像鄭和這樣在生前與死後、在古代與當今,形象發生劇烈的變化,甚至完全不同,仍然是不多見的。這源於我們當今的時代,與過去已經完全不同了,人的看法也完全變了,對於歷史的認知也完全不一樣了。過去是異鄉,是永遠回不去的異鄉。

爲什麼會下西洋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明確宣佈放棄東亞海域,實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間海外貿易。朱棣繼承了這一政策,甚至更加嚴格。對海外華人嚴厲打擊,對南洋諸政權則持寬容態度。

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並非是爲了尋找建文帝,也不代表他要突破朱元璋的海疆立場,更不是想發展海外貿易。他只是想將宗藩體系進一步推廣于海洋世界,擴展中華亞洲秩序。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明朝海禁

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夠開展,一是由於此前蒙古人打破了不同文明分途發展的格局,海外貿易開始發達起來;二是因爲明朝有強大的水軍;三是得益於蒙元時期積累的航海知識。

鄭和下西洋後,明朝逐漸實行疆域收縮政策,再未於東亞海域開展官方遠航行動。"海禁"政策與國內曰益發達的商品經濟形成嚴重衝突,沿海軍民多私自武裝出境,甚至與日本武士聯合,這便是明後期"倭寇"的由來。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倭寇

明朝對於海外貿易與海疆經營何以採取如此謹慎的態度,可能因爲朱元璋出生於淮河流域。他對海外貿易沒有直接接觸,也缺乏繼承南宋、蒙元海外貿易的個人基礎。相較而言,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三政權均與海外貿易有較多關聯,但最終都敗於朱之手,這是自先秦以來,農業文明不斷消滅商業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主導角色的再次上演。

在世界近代史開啓之初的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鄭和依託蒙元時期中國商人積累的航海知識與明朝強大的水軍力量,將傳統航海時代推到了最高峯。但由於當時的政治意識仍然侷限於傳統時代,因而未能引領世界走向新的航海時代。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禍國殃民的“下西洋”

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西洋,還和蒙元帝國打開了海洋世界的廣闊視野有關。現在所存繪製於1389年的《大明混一圖》,其實是根據元朝航海圖重繪而成,該圖以明朝爲中心,東起日本,西抵歐洲,南至爪哇,北達蒙古,真實反映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局面。而家兀帝國從阿拉伯國家那裏犾得的局超的航海技術,也爲鄭和下西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朱棣之所以選擇鄭和率領船隊,是因爲鄭和是回回,信仰伊斯蘭教,能夠與當時控制着世界貿易的阿拉伯商人順利展開交往。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大明混一圖

宣德時期明朝最後一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後,由於開始實行疆域收縮的政策,此後再也沒有在廣闊海域開展類似的官方遠航行動。成化時期,明憲宗有一次心血來潮,讓太監到兵部查閱"宣德間王三保出使西洋水程",也就是鄭和的航海資料。

當時的兵部尚書項忠奉命翻閱檔案,沒有找到,原來是被兵部車駕司郎中劉大夏率先找到,藏了起來。項忠問劉大夏檔案哪裏去了,劉大夏說:三保太監下西洋,耗費數十萬的錢糧,軍民因此而死的有一萬多人,即使得到珍本,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即使這些航海資料還在,也應該毀掉,斬草處根,根本沒必要問東西到哪出去。

項忠聽了劉大夏的話,宛如醍醐灌頂,十分感謝劉大夏,給劉大夏作了個揖,說:"你這麼做實在是陰德不小,我這個位置不久就會屬於你啊。"後來劉大夏果然成了兵部尚書。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劉大夏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對於海洋世界的淡漠,可能和明朝政權崛起於淮河流域有一定關係。朱元璋出生在淮河流域,這個地方是落後的農業地帶,對於海外貿易並沒有什麼直接接觸。與之不同,陳友諒的地盤是長江上游的湖廣行省,統治的基礎是以漁業爲生、以白蓮教爲紐帶聯合起來的長江漁夫。

而張士誠與方國珍的地盤,都在長江下游的江浙行省,他們兩個都是販賣私鹽爲生,活動範圍又蔓延到了東海,統治的基礎是以鹽業爲生的江海鹽商。與朱氏政權相比,這三個政權與海外貿易關聯更多,更密切,但遺憾的是,最後卻沒有能夠取得成功。其實先秦以來,一直都是北方的農業文明不斷消滅南方的商業文明,在中國歷史發揮主導角色。

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有多麼不受待見

總之,在世界近代史開啓之初,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鄭和下西洋的遠洋航行,依託了蒙元時期中國商人積累的豐富的航海知識,與明朝強大的水軍力量,從而將傳統航海時代推到了最高峯。但另一方面,由於政治意識仍然侷限於傳統的時代,未能引領世界走向新的航海時代。真正引領世界走向浩瀚而壯闊的海洋,把它轉變成人類歷史的核心地帶的,是西歐幾條小船開啓的"大航海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