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潦倒半生的卡佛時來運轉,獲得古根海姆獎金,並兩獲國家藝術基金獎金;1981年,《談論愛情時我們都在談些什麼》奠定了卡佛的文壇地位,他與瑪麗安25年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雷蒙德·卡佛

長期在精神和物質上支持卡佛寫作的瑪麗安,並未從卡佛的成功中得到合理的補償。

斯蒂芬·金在《紐約時報》抱怨卡佛的薄情寡義減少了他閱讀卡佛小說時的愉悅。

卡佛的大粉絲羅伯特•奧特曼,1993年根據卡佛的九篇小說和一首詩拍攝了一部大雜燴似的電影《銀色、性、男女》,匯聚了莉莉·泰勒、小羅伯特·唐尼等一大批實力派演員,蒂姆·羅賓斯塑造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器大活好的自戀警官非常出色: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極簡主義妙在不斷地做減法,常人無以言表的傷痛和沉默,在你合上書本時依然揮之不去。而電影如果不想血本無歸和達到必要的長度,就只能做加法,用鏡頭精準地再現作者欲言又止的東西,這可真的不容易啊,老鐵。

奧特曼用盡洪荒之力,電影充滿小人物的辛酸、黑色幽默和酒精,但卡佛小說那種內在的張力卻全然不見蹤影。

2006年,澳大利亞導演勞倫斯將卡佛的短篇小說《家門口就有這麼多的水》改編成《湖邊疑雲》: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四個大男人發現一具女屍沒有及時報案,繼續釣魚、打牌、喝酒,引發家庭風波。

既然“家門口就有這麼多的水”,可以隨心所欲地釣魚,又何必捨近求遠,惹事上身?

原作題材不錯但沒寫好,對夫妻矛盾的處理過於刻意和形式化,說教意味濃得令人作嘔:

她還只是個孩子。

爲了加強戲劇性,導演差點把一出蹩腳的道德倫理戲搞成驚悚片。

媒體一針見血:

演員在影片中虐待了自己兩個小時,觀衆也跟着在旁邊受罪。

2010年,《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被丹·魯什搬上了大銀幕: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導演顯然從卡佛的人生經歷中獲取了靈感:作爲一個無可救藥的酒鬼,卡佛多次入院治療,靠妻子端盤子維持生計;《大甩賣》的主角尼克因爲酗酒失去了工作、家庭、住宅、存款,陪伴他的只有亟待處理的傢俱和滿天星光: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影片大刀闊斧地將本來就短的小說砍去了一大半,僅留下大甩賣的故事主線和再多的酒精也無法淹沒的苦澀。

一個萬念俱灰的男人,問一對來買他傢俱的情侶:

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倒也是,閒着也是閒着,爲什麼不跳個舞?

很辛酸,很無厘頭,孤獨得要死,卻關心別人怎樣娛樂。

以喧鬧、熱烈襯托蒼涼和孤獨的心境,這種不顯山露水的絕望和幽默,非常徹底、非常卡佛。

導演在原著的基礎上增加的小孩、警官、大肚婆、高中同學等角色,都在突出這種卡佛式的絕望,但不知爲什麼砍去了“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這一主要情節,令人費解。

扮演尼克的演員威爾·法瑞爾,看上去很有喜感,一臉無辜的表情,好象整個世界都在故意跟他作對;維護自尊的小心翼翼,面對流氓的忍氣吞聲,以及酒癮發作時的無賴,演技令人讚歎。

男孩肯尼看似呆頭呆腦,內心的小九九比誰刨得都快。尼克打算用每小時4美圓僱他幫忙,對不起,亞利桑那州法定最低工資是每小時7.25美圓。還有附加條件:教我打棒球。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翻檢舊物,發現高中紀念薄上的一條留言:“尼克,你是沙礫中的鑽石。黛麗娜。”

正處於人生低谷、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尼克,像是打了一針雞血,當即決定前去拜訪這位老同學。

當卡佛的小說拍成電影:你們爲什麼不跳個舞?

老同學

20年前的一次瘋狂派對,酒壯英雄膽的尼克危難之際顯身手,令黛麗娜感念至今:

尼克,你有一幅好心腸,這一點一直未變。

尼克都要哭了,曾經的見義勇爲風吹雲散,他的悲哀和被人惦記的好處,都與酒精密切相關。

爲了讓我們的主角更倒黴一些,導演讓尼克紅杏出牆的妻子愛上了對尼克關愛有加的警官……

卡佛曆經坎坷、終於擺脫酒癮成就作家夢想;尼克決意戒酒,重新振作起來,原著的絕望至此讓位於勵志的輕喜劇。

文學改編總是很難——

《大甩賣》或許可以提升你對卡佛的興趣,但無助於加深你對卡佛作品的理解,就象你無法從《爵士年代》(1981)領略原著《雷格泰姆音樂》的美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