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大都是非师范专业。除了定向生外,今年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的专业以酒店管理、学前、汉语言文学、财经类等专业为主。

2019年是新高考衔接年,今年高考录取的怪异现象特别多。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双一流大学在各地断档,或征集志愿。这叫新高考来临之前的打摆子。对此,不再多言。

我在统计参加各地征集志愿的大学名单时,发现一种奇怪的数据,以参加一本志愿征集的大学为例,各地都会出现师范院校。

除了老牌的6所985和211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外,很多师范院校在各地轮番遭遇滑铁卢。

其中,我看到一所在国内不错的师范类大学,在多地参加志愿征集。可想而知,这所师范大学的盘点今年生源时,内心肯定是冷冷的。

以某地参加有一批征集的大学为例,文科一共有30余所大学征集志愿,其中师范类院校就占据了四分之一。奇怪的是,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有的在当地是相当不错的大学,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但线上考生填报人数不足。

这算不算内伤,师范院校外热内冷

这算不算内伤,师范院校外热内冷

这算不算内伤,师范院校外热内冷

注意,今年高考招生对于师范专业有很重要的调整,即地方师范专业大多在提前批次录取,意味高考录取对师范生实施开小灶政策,保证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有一定数量的师范生。师范院校有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区别,一般而言,师范专业的师范生是免费的。

高分考生对师范院校不感冒的现象,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在2017年和2018年,多地都出现师范院校志愿征集的现象,江苏曾经出现2所211师范院校参加志愿征集的事情。由此可见,师范院校遇冷并非是今年突发,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在高分生眼中应该是二等大学。

这算不算师范院校的内伤?这时,我就能理解,为什么每一所师范院校都有改名的冲动,都想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官方已经定性了,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师范院校不能摘掉师范院校的帽子,在专业设置上,走综合性大学的路数是没问题的。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大都是综合性专业,有的还是热门专业。

除了定向生外,今年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的专业以酒店管理、学前、汉语言文学、财经类等专业为主。

今年参加志愿征集的师范院校大都是非师范专业。还有的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我非常好奇的是,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有那么多精力办酒店管理和财经类专业吗?

从政策上来分析,中央、教育部和地方,对师范院校一直都很重视。比如这次把师范专业调整到提前批次。但是在招生中,高分生依然对师范院校缺乏兴趣,导致师范院校很受伤。根据我的观察,这个伤由来已久,算是内伤。

什么原因?

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中,但师范院校质和量没有发生变化。目前,全国各地的录取率超过了80%,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估计会超过50%,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早年,师范院校比例占据高校总数四分之一,那时,师范院校绝对是高等教育的老大哥。到现在,全国有近3000所高校,师范院校的比例大约下降到8%左右。

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关乎未来。对这次双一流大学名单一直不满,各地都应该有一至两所双一流师范大学才对。

师范院校的地位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收入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早年,优秀的学生都去考中师,考中师是可以农转非的。当年的中师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师资。

客观而言,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般小学教师的学历门槛都需要本科了。但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后,师范院校的生源一年不如一年。每年最优秀的考生不报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最优秀的学生不选择师范专业,每年最好的毕业生不选择到基础教育从教。除了少数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比较高,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录取的都是中低档分数线的考生,而且他们大都不是自愿选择师范院校,而是分数线受限制被迫选择了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怎么可能不是受高分生排挤的二等大学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