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在瑞士的小镇蒙特勒有一座雕像,主人公左手拿着一只连着话筒架的麦克风,右手紧握拳头高高举起划破天际,在莱芒湖的黄昏下格外耀眼。他和他的乐队曾在这个湖边的录音室录下很多经典曲目。每年九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聚集在雕像前,纪念这位逝去的天才。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他是弗雷迪 · 墨丘里(Freddie Mercury),英国传奇乐队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被票选为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

不管你是否喜欢摇滚乐,都不可否认他和皇后乐队为全世界的娱乐生活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色彩。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一部即将在大陆上映,斩获今年奥斯卡四项大奖、并罕见地作为艺术电影进入2018年全球票房前十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将人们的视线再一次拉回到那个摇滚乐的黄金年代。而电影绝对的主角,弗雷迪·墨丘里的传奇故事将伴随着皇后永久流传的音乐继续被一代代人讲述下去。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他 的 新 名 字 Freddie Mercury

“如果你因为自己被明星粗鲁对待而沮丧,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接受他们这个样子吧! 我保证当你追溯明星的童年生活, 就会发现他们都有过阴影和心理创伤。不然哪个正常人愿意为了掌声与赞美,而不是为自己而活着?”

---- 弗雷迪 · 墨丘里

1946年9月,弗雷迪出生于东非的英属桑给巴尔岛,原名 Farrokh Bulsara,父母是为了一份收银的工作而举家搬迁至此的帕西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幼年时期

7岁那年他被送去了印度孟买的寄宿学校直到高中毕业,十年间仅在每个夏天有一个月能与父母见面。亲情就这样慢慢疏远了。从小学习钢琴的他成为一支校园乐队的键盘手,这是他学生时代最开心的事。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中学时期

为躲避战争,弗雷迪全家在1964年搬到了伦敦的明德塞克斯菲尔顿。他进入了西伦敦的艾尔沃思工艺学院学习艺术。尽管学历与 Queen 的其他几个学霸们无法相提并论,但还是顺利拿到了文凭,准备一边利用插画师的职业赚钱,一边组乐队。

然而生活遭遇了瓶颈:画画难以谋生,他只好去卖二手衣服、去希思罗机场打工;他的前两支乐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解散。直到他加入第三支乐队,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青年时代

与电影不同,其实在加入 Smile 乐队以前,弗雷迪早就与乐队的吉他手布赖恩 · 梅和鼓手罗杰 · 泰勒混熟了,方法呢无非是成为演出的常客、并在每场演出结束后抓住一切机会与乐手搭话,话题包括并不限于“如何塑造更好的舞台形象”一类的建议。

1970年4月,独自一人的弗雷迪加入了刚走了主唱的 Smile 乐队,并将队名改为 Queen,也宣布了自己的新名字 Freddie Mercury。几个月后,贝斯手约翰·迪肯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个阵容一直稳定地保持到了乐队最后一场演出。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早年的 Queen 照片。

从左到右:主唱弗雷迪·墨丘里、贝斯手约翰·迪肯、鼓手罗杰·泰勒、吉他手布莱恩·梅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1973年 Queen 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这张硬摇滚唱片在当时并没很大的识别度。真正崭露头角的是1974年的《Queen II》,他们迸发出过人的曲风驾驭能力,游走于硬摇滚、放克、抒情歌谣与华丽摇滚之间,歌曲《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几乎是波希米亚狂想曲的早期雏形。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QueenⅡ》

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再次取得了成功,主打歌《Killer Queen》将高雅与低俗的文化符号夸张地结合、配上弗雷迪无可挑剔的嗓音,迅速成为热门单曲。

这一张的风格进一步多元化,并且增加了对歌剧元素的探索。配合着他们在大西洋彼岸也不断攀升的知名度,他们在等待一个一触即发的作品来登上巅峰。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你 本 该 是 我 的 妻 子

"我所有的情人都问我为什么他们不能取代玛丽, 但这根本不可能。我唯一的朋友是玛丽, 我不想要其他人。她帮我度过所有难关。“

---- 弗雷迪 · 墨丘里

在 Queen 的第四张专辑中有一首在全世界传唱极广的情歌,名叫 《Love of My Life》, 是弗雷迪写给他的异性恋人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的。这个女人之于弗雷迪有多重要?她不仅是弗雷迪口中唯一的真正的朋友,也是激发他创作的源泉。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弗雷迪 和 玛丽 在家

玛丽·奥斯汀出生在伦敦南部巴特西社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初次遇见弗雷迪时的玛丽是个在时尚商店里工作的19岁的小姑娘。

采访里她这样回忆起二人的第一次相遇:”他非常自信,这种自信我从未从其他人身上见过。我们一起成长。从那时起我只钟情于他。“

两人甜蜜的交往持续到在一起的第六年,弗雷迪在圣诞节那天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性向的转变,痛苦地结束了这段恋情。

后来玛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直到最后,她也没有远离弗雷迪的生活。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弗雷迪 和 玛丽 在酒吧

她见证了弗雷迪那段最放纵奢靡的日子。80年代初期的弗雷迪纵情享乐,驰骋于纽约与慕尼黑的同性恋圈,几乎每晚都在酒吧狂欢,交往过很多个男友。

每当他穷奢极欲的生活到了失控的边缘,每当他难以应对录音和巡演的巨大压力,总会第一时间转向玛丽寻求依靠。而弗雷迪又太在乎玛丽的感受,回想自己的行为时常常痛苦不堪,这种自我内疚感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

音乐公关伯纳德·多迪认为,玛丽·奥斯汀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弗雷迪母亲的角色,她是坚定可靠、永远宽容、无所不在的、全能的接受者。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真实照片与电影演员对比

她见证了弗雷迪生命走到尽头。弗雷迪将自己的豪宅、一半遗产和歌曲版权留给她,将自己的骨灰交给她去埋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他在遗嘱中写道:“你本该是我的妻子。”

▲ 经典必看 Queen at Live Aid 1985 原版录像

Queen 在 Live Aid 的表演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与精华,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现场演出,低谷中的皇后乐队证明了自己是无可挑战的王者,仍然拥有震撼世界的能力。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弗 雷 迪 最 后 的 日 子

“ 毫不夸张,他唱歌一直唱到站不住了为止。他唱到他倒下来,如他之前所预言的那样。“

----- 布莱恩 · 梅

在弗雷迪去世一周后的访谈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弗雷迪 与 吉姆·赫顿

据弗雷迪最后一任男友吉姆·赫顿的透漏,弗雷迪在1987年就查出患了艾滋病,但他选择了对外界隐瞒,并丝毫没有停下音乐创作的脚步。老梅认为,弗雷迪不想利用外界的同情来获取对他的音乐的额外的关注。

1989年的专辑《TheMiracle》和1991年的专辑《Innuendo》都是在他忍受着病痛时创作的,尤其后者,这张被称为“回光返照”的专辑很大程度上回归了Queen的早期的风格,却成为弗雷迪最后的绝唱。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91年报导弗雷德公开艾滋病

以及一天后报导弗雷迪去世的报纸头版

1991年11月24日,弗雷迪因艾滋病引发的肺炎去世,享年45岁,距离他公开向世界承认自己得了艾滋病只隔了24小时。Elton John、David Bowie 以及 Queen 的其他成员在葬礼上送别了弗雷迪。

弗雷迪去世的消息传遍世界,波西米亚狂想曲在英国和美国再一次空降排行榜并久久停留。1992年4月, Queen在温布利,这座曾为弗雷迪带来涅槃重生与荣耀的体育场,发起了“纪念 Freddie Mercury 演唱会”,众多大腕鼎力支持,包括弗雷迪曾经的偶像、led zeppelin的主唱Robert Plant。演出的所有收入被捐给艾滋病慈善组织。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 演唱会现场

之后的岁月里,皇后乐队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仿佛弗雷迪那颗永远跳动的灵魂永远流淌在后世流行文化中,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为舞台而生的王者。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回顾弗雷迪· 墨丘里的一生,永远跳不出冲突、伤感、自负与迷惘,但这些原本就是生命真实的面貌。

他从不屑于谈论宏大的人生命题,却尝遍了他人难以企及的生活滋味;他骄傲于自己面对整个世界的游刃有余的伪装,却用独一无二的舞台表演记录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性情本色。

最重要的是,他的华丽、高雅与韧性兼具的嗓音带来的力量,指引和他一样本性孤独的人在世界面前变得无所畏惧。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你真的不想变成一把老骨头吗?

不,我真的不在乎,我的人生已经圆满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撰稿:燕阳

编辑:郑少明

文章出现的访谈、对话摘译出处:

1.纪录片:《Freddie Mercury: The Great Pretender》

2.传记:《谁愿永生----弗雷迪 · 莫库里传》

3.传记:《FreddieMercury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推 荐 阅 读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波西米亚狂想曲》观影前必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