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具不但能保护习练者不受伤害,还能让体式做得更好。即使是调息,正确的支撑也能够引导我们实现身体的正位。通过使用辅具自我习练,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帮助。

使用辅具主动习练的学生们都是受到了“老师”鼓励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主动习练的,因为人们都存在着一种惰性;

而使我们产生惰性的原因,很可能是需要大脑消耗能量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拥有分析的智性,而肌肉则有事实智性。瑜伽习练两种智性都不可缺少,强迫大脑关注肌肉层面,心自然关照肌肉层面。大脑从行动中获取知识,而心获取经验和感觉。

借助辅具完成坐立前屈式更简单

用“小鲸鱼”完成仰卧束角式更轻松

当我们习练时,大脑亦会跟随运作起来。它会开始思考问题和控制我们的身体动作,从而影响到大脑的本能抵抗,继而通过情绪操控你,让你犯困,产生畏难的情绪令你退缩。所以惰性,它是大脑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

Hard To Change?

“改变”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即使是优秀的人亦会产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借助瑜伽桥来帮助我们唤醒身体,从大脑出发,改变这种惰性!

●●●

清晨·唤醒你仍沉睡的身体

STEP1

打破惰性

早上起床后,我们往往会感到懒洋洋、昏昏欲睡。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瑜伽桥来打破这种昏沉感,进入体式习练。

仰卧并向前伸直双腿,然后伸展手臂使之过头。这时身体外部或身体外围的血液开始流向四肢末梢,打破身体的迟钝和惰性。

进一步的突破活跃

在保持上面的体式一会儿后,身体会开始感觉到有点活力,这时再让大腿由外向内旋,手臂持续伸展,让生命能量在体内流动得更频繁。接着押金脚跟,在进一步伸展身体后侧后,迟钝感自然就会被消除。

STEP2

富有活力

慢慢地将整个躯干躺在瑜伽桥上,这个动作会使我们更加富有活力。

在这个体式中,可以试着感受骨骼和肌肉是如何移动的。只需要慢慢地拉伸上皮组织,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伸展骨骼来锻炼骨骼。

进一步激发活力

将身体向脚的方向滑动直到脚跟被支撑物承托住,双脚内侧并拢。让贴近瑜伽桥的腿的后侧皮肤借助摩擦力朝脚跟方向伸展。

腿后侧和内侧的皮肤朝瑜伽桥边缘与脚的方向移动;而外侧的皮肤朝躯干的方向移动。这个动作能使你的头脑更加活跃,对思考和行动也会变得警觉。

STEP3

充分激活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伸展,充分激活头脑。将双手扶在瑜伽桥的两侧,身体慢慢向下滑动让头顶着地面。头部着地能让我们的从头到脚充分伸展身体,使大脑与身体的运动相互协调。

如果头顶没办法着地,可在地上放置毛毯。若是脚跟无法踩到瑜伽桥的边缘,可以添加瑜伽砖。

这种方式是自然的牵引。让身体从头到脚充分地伸展,脚跟越是有力地向下踩,牵引的力量就会越大,身体的循环就越好。

STEP 4

激发自我练习

通过前面三步的练习,我们的身体已经变得彻底轻盈,它可以激发我们做得更多,这种行动是我们身体自发产生的激励。这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增强身体的警觉性和觉知力。

将双手反向抓住头部后侧瑜伽桥的边缘,向下压紧手肘,使身体朝脚跟方向伸展,身体完全舒展开。

利用大腿后侧的肌肉抬高腿部,同时将意念放在下方腿后侧,让大腿后侧向下压,脚跟踩稳瑜伽砖。

辅具不仅燃起了我们习练的热情,还引领我们毫无压力和紧张地习练,不造成任何伤害。同时还可以使我们更开心地伸展、放松、恢复,对每个体式产生更好的判断和理解。

艾扬格大师与瑜伽桥的小故事:

当我看到停在路上的压路机时,我曾经在它们的轮子上躺下。这使我产生了让人垫着装水用的桶练习反直棍式的想法。然而,桶是铁制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后来我便想到让学生们在弧形的板凳上铺上毯子来练习这个动作,让他们能同时感受到身体的伸展和放松。

我想,如果学生们能很舒服地练习这个动作,为什么不引入桶作为辅具呢?这就产生了桶这个辅具。可它得不足之处就是和脊椎的结构曲线不一致,如果桶作为支撑就需要把腿压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我设计出了瑜伽桥,它能够照顾到脊椎的结构曲线,学生也可以依据自身的柔韧性往上或往下移动。

课后作业

尝试一下拍摄使用辅具前以及使用辅具后的习练体式照。自我对比,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请接受灵魂拷问

在日常的瑜伽习练中,你是如何通过辅具进行自我调整呢?可以点击右下方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经验哦!

文中图片为艾扬格瑜伽学院授权发布

未经允许切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