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之子课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治理智库“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以下简称“百村项目”)第三次工作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会议由国务院研究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以下简称“中社院”),百村项目总指导人魏礼群教授主持。项目顾问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原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原主任宋贵伦教授,《求是》杂志社经济部原主任李建军、国务院研究室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鹿生伟,文化与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和创意产品指导处副处长廖奎、调研员张晓莉,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北师大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首都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积堂教授等应邀出席会议。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北师大中社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教授,项目首席专家、北师大中社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以及子项目组部分代表参加。

(图1 魏礼群院长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

会议首先由萧放教授作2018年度工作汇报。他提到,百村项目组在过去一年中,主要开展了六项工作:一是村落调研工作全面展开,体现出以下特点:村落选点布局“广分布”和“小集中”结合,调研主题“有特色”与“综合性”结合,研究队伍“小核心”和“大网络”协调配合。二是成功举办三次项目相关会议,形成了获得中央主要领导重要批示的重大成果,进一步团结了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扩大了项目社会影响力。三是项目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咨询报告等多样化研究成果陆续推出。四是“百村社会治理调查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建立了标准化流程,调查问卷实现统一收集和处理;建设了调查数据统一管理平台,可在线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五是探索项目工作创新机制,建立调研基地和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六是项目工作制度日益规范化。但是项目也面临诸多问题。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宣介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村落调研,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完善项目数据收集整理,加快成果产出和转化,完善和创新项目机制,打造百村项目立体化平台。

(图2 萧放教授作工作汇报)

接下来的会议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就项目成果转化、多方合作以及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百村项目顾问宋贵伦教授提出,调研村落要进一步突出社会治理的特点,兼顾不同村落类型,突出村落选题的现实意义;增强资源整合意识,联合有志于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人员和组织力量;要过程性成果与结果性成果并重,实现成果持续释放;举办“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论坛,搭建专门平台;在条件成熟之时,启动百个社区社会治理调研,实现对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认识。鹿生伟建议项目组要重视每一次阶段性总结,不断形成项目阶段性成果。

(图3 宋贵伦教授讲话)

文化和旅游部廖奎副处长和张晓莉调研员均表示,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彰显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视,百村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政府部门了解乡村肌理,进行合理施策,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

(图4 廖奎副处长讲话)

杨共乐教授指出,百村项目不仅推出了重要成果,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对乡村发展和振兴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认为,项目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准确把握时机、建构村落认同概念,下一步应适当放缓项目进展速度,着力打造精品成果。

(图5 杨共乐教授发言)

胡必亮教授结合多年村庄研究提出,国家的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是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对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新时代乡村治理建设需要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建设的支持。他建议,项目组要着力构建形成乡村治理理论体系;系统形成和推出项目成果,形成引领性政策;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中国经验国际化。

(图6 胡必亮教授发言)

黄家亮教授介绍,其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当地乡村建设,推动解决当地贫困村落教育发展,并安排多名博士生在当地挂职,培养和锻炼队伍。他建议加强各子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建立联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一批优秀精干的核心团队,推出高质量项目成果。

(图7 黄家亮教授发言)

杨积堂教授提到调研团队的扎实工作,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他建议,项目开展过程中需处理好历史和现实、文化传统挖掘和社会治理创新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可采用分层次、多样化转化方式,在高端报刊上设专栏推出大部头精品成果,抓住机遇、搭建平台,持续把项目做大做好。

(图8 杨积堂教授发言)

最后,项目总指导人魏礼群院长作会议总结,并对下一步项目工作提出要求。魏院长表示,一年来,项目组成员积极推进村落调研,探索完善项目工作机制,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助推了地方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但是也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高质量成果不多、调研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

(图9 百村项目工作会议现场)

他要求项目组重视以下五个问题:第一,完善运行机制,保证成果质量,推进项目成果的转化,为党和国家提供有益建议。第二,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开展百村项目,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直接服务于党和政府大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办好中国社会治理智库,实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第三,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科研学术成果服务于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第四,抓住项目机遇,培养高端人才。结合项目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调研工作,多出学术成果。第五,站在时代高度看待百村项目工作,提高战略目标,做好宣传工作,壮大人才队伍。

下一步要着力做好八项工作:一是稳步推出项目成果。巩固发展项目已有成果,做深、做实、做出成效,细致论证第三批村落调研项目。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对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百个社区社会治理调查及成立“乡村社会治理与优秀文化传承中心”等,要认真做好论证。三是加强数据库建设。将项目调研中的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收集整理入库,作为社会治理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百村项目的支撑。四是开展调研现场会。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成效、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把历史和理论研究与乡村现实等结合起来,召开研讨会,形成综合性成果。五是开展项目合作。要借力资源,加强与国家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合作。六是多出成果,尤其是高端成果,打造精品。突出决策咨询成果。采取灵活方式,除学术著作、地方文化志外,也应实时提供成果,例如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开辟专栏,推出百村系列成果。七是简化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创新智库经费管理方式,为项目推进提供保障。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巩固现有队伍,不断壮大新的队伍。对于有意愿参加项目工作的师生给予支持,开展针对性培训。探索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建立“百村调研基地”。

最后,魏礼群院长总结指出,此次工作汇报会主要目的是肯定成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明确下一步重点任务,并采取更有力措施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此次会议是承前启后的大事件,全体项目成员要戒骄戒躁、踏实奋进。他鼓励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把项目做大、做好。

据悉,百村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8个村落展开调研,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等19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截至目前,项目组成员已发表论文45篇,调研报告近50篇,取得了显著成效。

(百村社会治理项目办公室供稿)

图文编辑:武千千

摄影:刘梦悦

的公众号

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