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打坐期間不宜持咒唸經:

現在很多人在打坐靜修時,會特意地持咒、唸佛、誦經。按雍仲本教的打坐方式來講,只有在打坐靜修的前後可以持咒、唸佛、誦經,可是在真正精進地打坐靜修時,是不能持咒、唸佛、誦經的。因爲我們持咒的心、唸佛的心,誦經的心也都是妄心,都是“有能、有所”之心, “持咒”就是即有能持之心也有所念之咒;“唸佛”就是既有能念之心也有所念之佛;“誦經”就是既有能誦之心也有所念之經。這裏的“能所”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相對的心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打坐靜修都是爲了修到一心不亂,假如我們真地修到一心不亂的時侯,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都自然就化爲烏有了。那時候,我們的身、心、外面的世界等萬物都將淨化於空性之中,虛空與虛假的東西也破滅了,而真實不虛的萬物本性與法界空性的本來面目纔會整體顯露出來,我們才能見到真正的佛性。若是你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麼,在打坐靜修的前後就必須要持咒、唸佛、誦經。

第二、打坐不宜只追求理論:

目前很多修學密宗之人,只重視灌頂,卻很少有人注重打坐靜修;有些學淨土的人,也只重視唸佛祈禱,而不注重一心不亂地打坐靜修;有些自稱禪修者,看了很多書,多半是瞭解些佛教的理論之後,沒有師父指導就通過文字和理論而打坐;有些閉關的師父把自己關在房子與山洞裏,每天看書,思考一些佛教的問題,持咒誦經等,大家認爲這些都是在打坐靜修,實際上,這些統統不是打坐,也不是靜修,更不是禪定。另外,灌頂只是一種開放佛性的緣起和增添智慧的方法,除了賜給你修密的權利以外,它也並不是真正的打坐靜修,因爲,灌頂也是“有能、有所”的妄念,即有能灌之心也有所念之達到頂上的妄念。灌頂的修法很多,但那些密宗修法的所有過程,都是爲了達到靜心的前行,灌頂等所有密法的儀軌、持咒等只是起到增添你法力的作用,比如在房間裏增加新的東西,可是無論增添再多的新東西,房子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接納的話,也是徒勞無功的。打坐靜修就是把你的污穢、垢染、習障等等全部都排掉排淨,猶如換了一個新的房間一樣,新的房間又幹淨,空間又大。淨土唸佛祈禱也一樣有“有能和有所”的妄念。有些自稱禪修者,看了很多禪宗的東西,就覺得有點理解了,不過,那只是文字上的理解和理論上的悟道。光是文字上的理解和理論上的悟道,實際上還是沒有多大的用處的。因爲,你既沒有感受到,也沒有親證到,你的定力還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了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現在很多人都會說,道理我懂,但我做不到,這就是定力不夠。所以僅憑文字上的理解和理論上的悟道是不能超脫生死痛苦的,一定要親自證悟、親身感受到,親自見到諸法的本性,纔有定力和法力。這裏講的“見”當然不是眼睛所見,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這裏指的“見”就是用心親證到諸法的本性與無相的空性。法身與空性本身是無相可見的,也不是斷滅非空,而是非非空,萬法融入空性時就如同“水中之鹽”,水和鹽融合在一起時,人們只能看見水,但水裏的鹽巴卻是看不見的,但它確實又是真實存在的。

打坐靜修不是把自己的身體關起來,而是將心完全靜下來,打坐靜修不是每天看書,持咒與誦經或者思考一些佛教的問題,而是要將自己的心徹底清靜下來,安下心來、安定下來。看書,思考問題,持咒與誦經都是“有能、有所”的妄念。

第三、打坐不宜觀想本尊:

很多密宗師父認爲,在閉關時,用五支坐法而觀想本尊就是打坐靜修,實際上,五支坐法只是身打坐,而不是心打坐。身打坐不能代表心打坐,如果心能夠打坐,身不打坐也可以。因爲,真正的打坐就是心打坐,心安靜、清淨自心,自由自在。“觀想”並不屬於打坐靜修,因爲“觀想”本身就是起心動念了,“觀”就是觀照,就是動念;“想”是思考,也是動念。觀想也是有能觀之“心”與所念之“想”。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還會有很多現象出現,如莊嚴的佛、菩薩、阿羅漢以及光明等善像,或醜惡的魔相等等,但這些都不要去理睬它。不要說打坐靜修,平時也一樣,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旦執着那些相,就很容易著魔,所以千萬不能執着這些假象。打坐靜修時,心還在跟隨有相之上,那就說明你還沒有打好坐,無法將心靜下來。另外,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這個過程中要起一些變化,因此,在改變之中也會很容易產生執着之心。密宗有個好處,就是通過修法而獲得佛菩薩的加持,可是,在打坐靜修期間卻不能觀想本尊,也不能祈求佛本尊的加持,千萬不能求什麼,更不能追求任何境界,對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着它,就會著魔的。只有在打坐靜修的前後纔可以觀想本尊,祈禱本尊,祈求諸佛菩薩本尊加持。

第四、打坐不宜追求成果:

很多人打坐靜修時候,心裏懷有目的或者追求成果,無論如何,我們打坐靜坐都不能有目的和追求,因爲有目的和追求就是動了念,那樣的話,想讓心安靜下來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目的想追求成果,你心裏自然就有了所求的妄念,一旦有所得的妄念,你就會執着,你就會著相,一旦著相就會被妄念遮住你的證果,不要說成就佛,就連進入空性狀態都很難,甚至根本入不了。只有心靜才能見到本來的面目,才能達到清淨的境界,才能做到自由自在。如果我們能用功地打坐靜修,無慾無求,自心自然會進入空性之中,那時我們就能明心見性,心領神會而見到空性了。那麼,見到空性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爲這樣就是成功了,實際上,還不是那麼容易的,見到空性和成就佛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見到空性只是達到“見道”,猶如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一樣,還要進一步修煉才能成熟,還須要努力往前修,除盡惡習,開啓智慧,才能獲得成果。

佛經裏所講的“明心見性”,只是見到空性,見空性只是初悟,也可以說才初步打破了“我執”,才跨過了第一道門檻,但是仍然還有妄念和習氣的存在,生死還是不能了斷,還要繼續修煉,護持正見,精進地打坐靜修,把無始劫以來的執着與妄念習氣全部消滅掉,真正做到將凡所有相的一切假象都歸回到虛妄與空性之中,遇到善與順境而不歡喜,遇到惡與逆境更不苦惱,沒有絲毫的動念,這樣才能了斷思惑乃至了斷生死。如果你打坐靜修的時候想獲得成果,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爲,真正的佛果不是追求與執着而能獲得的,而是不追求與不執着而自然獲得的,因爲,真正的佛果是追求不到的,我們連自己的心都不可得,還能得到諸法的本質空性嗎?那還去動的什麼心呢?真正見到佛性的人,就是心安靜下來了,心越清靜境界自然就越高,越放下妄念清淨心就越明顯,明心自然就顯露出來了,心地的境界與覺性就會不斷地向上發展。

若是你還在追求成就佛果和獲得覺性的話,那你就是離佛越來越遙遠了。若是你見到外境就生起念頭,隨念而轉,追求成果,那就很難“明心見性,立即成佛”。阿羅漢果所分的不同四果,也是在是否起心動念上劃分的(這裏就不一一詳細解釋了)。從初地菩薩到七地菩薩之間的見解也是有爲,有染垢的,入了“八地”纔是無爲的,清淨的。“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爲”了,但是還有個“無爲”在,還有個“無爲”的影子,還是不乾淨的。到了“八地”,“無爲”的影子才能取消,才能達到一心不亂,才能達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徹底地大開悟了。那時候,才能徹底明白萬物的真性,見到真正的本來面目而達到無上的境界。

第五、打坐不宜自心散亂:

打坐靜修的目的就是爲了自心不散亂乃至一心不亂,除了打坐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用功,如何用功呢?時時觀察自心,看着自己,念頭一起來就能馬上發現,自心不要跟着念頭瞎跑。如果你的自心能夠不跟念頭亂跑,你的心就是不散亂,不執着,不睬理,不追求。有時候,念頭起來也沒有發覺與看不見,自心都跟隨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發現,那樣的話,明心見性是很難的,連自心東飄西泊都沒有發現,就說明那時候你的自心早就散亂了,所以很難收回來,自心散亂猶如內奸,西藏的俗語有云:“不怕敵人,只怕內奸。”念頭出來並不是很可怕的,最怕的是自心也跟隨念頭跑了,散亂了,而那時候卻很難發現自心跑了,這樣一來就耽誤了覺醒,漢地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說,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沒發覺,自心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覺,這就如同人丟失了好幾年纔再找回來一樣。如果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後念覺”,自心不跟隨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這裏的“自在”不是指了斷生死,而是在生死的當頭能夠自己作主,想去哪裏就到哪裏,不受業障的牽連和隨業受報。

自心散亂就一切都不自在,那樣的話,就永遠無法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這裏的“自在”是指打坐靜修的自在,自心如如不動,我們的心“自在”。那麼,我們的“心”怎麼樣才能自由自在呢?只有通過打坐禪修,身心打坐就會“自在”,靜心靜坐就能“自在”。這樣才能達到自由自在無上的境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