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爲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它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2011年的時候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樂活動之一。如今它是民間最寶貴的傳統文化民俗之一。雖然對皮影戲並不陌生,許多旅遊景點也經常會有皮影紀念品,但它的製作過程卻少有人會看見。雲南騰衝的皮影戲是由牛皮製作,而這正是我第一次真正目的皮影戲的製作過程。

這些都是都是塗色後的皮影藝術品,桃花和喜鵲看着十分美好,充滿春天的氣息。這些色彩都必須是人工上色,十分考驗一個人的耐心,然而上色還算是最簡單的了。

拿着上色後的皮影作品和未上色還在製作中的原色牛皮對比,這其中的對比感十分強烈,也將傳承人的技藝給顯露出來。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材質。騰衝一家皮影戲館掛滿了牛皮。

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複雜奇妙的過程。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硃、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着色。這些顏色還得加熱,並且趁熱敷彩。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 四川皮影 、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 山東皮影 、山西皮影、 青海皮影 、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 川北皮影 、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衆多流派。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