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幾乎已經成爲當今社會的最重要議題之一。

來自不同組織及研究機構發佈的諸多老齡人口數據皆表明,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的老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正在增加,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轉的速度步入老齡化。

聯合國指出,人口老齡化有可能成爲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趨勢之一,未來幾十年內,許多國家可能會面臨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有關的保健、養老金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政治壓力。

在老齡化問題面前,中國面臨着更特殊的情況,這使得中國的養老問題更爲嚴峻。中國的老齡化有三個獨有的特徵:一是老齡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二是老齡化速度世界第一;三是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尷尬。

基於這一現實,21世紀經濟報道資本研究院撰寫了《2018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元年報告書——子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由南方基金提供學術支持。報告將於10月17日在21世紀國際財經峯會2018年會上正式發佈。

《報告》通過全球各地老齡化現狀着手,分析了發達國家因老齡化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以及發達國家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此基礎上,《報告》對我國老齡化問題進行了闡述,重點分析了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和當前面臨的發展困境,提出化解這一困局的最重要途徑是加大第二、第三大支柱的建設,並對公募基金如何助力養老金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議。

《報告》綜合對比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養老體系建設情況,發現以三支柱共同發展的國家所擁有的私人養老金資產明顯要高於僅單一發展第一支柱的國家的資產,這對我國養老金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意義。

就中國養老金體系發展情況而言,《報告》認爲三大支柱正面臨着各自的難題。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雖然覆蓋率廣,結餘不斷上升,但面臨着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增速加快、部分地區基金面臨耗盡風險等多重問題的疊現,目前“第一支柱”養老基金能維持平衡運行狀態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財政對社會保險的補貼,這使得政府的財政負擔不斷加劇。

年金尤其是企業年金方面,以2004年5月1日《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的頒佈爲界,至今已經倡導性實施了14年,但截至2017年底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數只有8.04萬戶,佔比不及百分之一。同時,多項數據顯示企業對年金計劃的動力正在削弱。總結而言,企業年金存在資產規模積累不足、覆蓋範圍狹窄、發展陷入停滯等問題。相比之下,職業年金由於屬於強制繳納,頗有後來居上之勢,基金規模有望在短期內超過企業年金。

至於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當前體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難以充分發揮對社會保障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此外,養老目標基金作爲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產品類型,目前亦只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綜合我國愈發嚴峻的老齡化進程和上述提到的三大支柱發展情況,《報告》認爲我國養老三支柱模式的建立已經是迫在眉睫之勢。建立三支柱模式具有以下四方面意義:第一,人口老齡化加速,單一養老金制度難以應對。第二,第三支柱對於完善養老金體系結構的作用大於第二支柱;第三,第三支柱能夠增強國民養老保障能力,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第四,第三支柱有利於國家金融結構優化和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報告》指出,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迫切現實,將爲公募行業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公募基金將大有可爲。

實際上,公募基金長期以來一直是各類養老金管理的主力軍。在目前已經進行市場化投資運營的養老金資產中,包括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以及部分基本養老金,其中約60%由基金公司投資管理。

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受託管理各類養老金1.5萬億元,總體上實現良好收益。社保基金自2001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8.37%,企業年金自2007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7.57%。

《報告》指出,由於中國的養老金第三支柱剛剛啓航,從基金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還沒了解並接受新生的養老目標基金。不過,公募行業已早早意識到第三支柱裏蘊藏着巨大發展機會,紛紛提前佈局。

《報告》表示,現在正處於由於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導致個人補充養老暴發的前夕,從海外公募行業藉助養老金投資起飛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公募基金未來有望成爲第三支柱管理的主力軍。美國共同基金的今天或許就是我國基金業的明天,未來我國公募基金也可能走上海外共同基金走過的路,藉助養老金市場而獲得大發展。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