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孃又被稱爲奶媽、乳孃、嬤嬤等。是因爲生母身體虛弱,奶水不足,不得已聘請奶孃。但大部分情況是,富貴人家認爲哺乳是一件掉身份的事,就應該讓下人來做。

皇族們自然就不用多說了,皇宮設有專門徵用和管理奶孃的機構,被稱爲“奶子府”。作爲末代皇帝的溥儀,自然也有自己御用的奶孃,王焦氏。

王焦氏是一個窮苦百姓家的婦女,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後來還是溥儀賞賜了一個名字給她,王連壽。王連壽19歲那年,剛剛生下一個女兒,丈夫就不幸去世了,又剛好碰上天災,爲了不讓家人餓死,她只能選擇進宮當奶孃。

她與封建時期的大部分農民一樣,大字不識一個,爲人敦厚老實,同時奶水充足,因此被朝廷看中。因爲奶孃作爲皇帝最親近的人,往往擁有極大的權利,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歷朝歷代都有過相關的對策。到了清朝,對奶孃們的規矩更是層出不窮,其中一些根本就沒把奶孃當人看。

奶孃平時的生活被嚴格把控,飲食方面有着明確的規定。爲了給王連壽催奶,她每天必須喫一個豬肘子,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好事,可問題在於,這個豬肘子只用清水煮過,沒有一點味道。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最沒人性的要求,王連壽被禁止回家,不允許與自己的兒女有任何接觸。這一條徹底暴露了封建統治者們的自私,王連壽從進王府的那一天起,她就不在是一個人了,她已經被當成一個給溥儀提供奶水的機器,屬於皇帝的奶水,自然是不可能允許分享一個賤民的。

王連壽日夜想念着自己年幼的女兒,但是爲了活下去,她只能選擇在王府中努力催奶,餵養溥儀,然後將每個月2兩的薪水,寄給遠在老家的親人。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她的親生女兒沒能喝到母親的一滴奶水,在王連壽進王府的第三年就活活餓死了。

爲了不影響到王連壽的情緒,導致她的產奶量不足,王府全面封鎖了她女兒夭折的消息。直到溥儀九歲那年斷奶,王連壽第二天就被趕出了王府,她回到老家了才知道,自己的親生女兒早在六年前就去世了。

作爲一個母親,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長達九年,僅僅是爲了讓孩子能夠有機會活下去,但是這麼一點小小的奢望都破滅了,甚至還被矇在鼓裏了六年。可想而知,她是有多麼的痛苦。

好在溥儀將王連壽當成了自己的母親,他大婚之後,就將王連壽接到了自己身邊,親自過問她的起居。真正負起了一個“兒子”的責任,這可能算是王連壽唯一的慰藉了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