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界裏常有一些外行人不知道的專業名詞,比如翡翠的霧和翡翠的莽,今天就一起來了解這兩個專業名詞。

翡翠的形成過程極爲複雜,很難簡單的描述清楚,通常認爲是千萬年的地殼運動中,含有多種硬玉成分的混合體在高溫高壓下,不斷的分解、變質、組合、過度而形成的。那麼翡翠的霧和莽你瞭解嗎。

翡翠的霧 : “霧”是指存在於外層風化殼與內部翡翠之間的一層霧狀不透明的次生礦物質,由於高溫的降低及壓力的增加,原生次生礦物包裹在硬玉巖外部,形成了中心部分是硬玉巖,外面是次生礦物質,最外層是風化殼的格局。霧與肉通常有較爲明顯的分界線,但是二者在礦物成分和物理性質方面的差別不是很大,“霧”的厚度變化很大,有厚有薄,一般霧越薄種越老,霧厚的次之,霧有不同顏色,有白霧,黃霧,紅霧,和黑霧。一些行家認爲,白霧和黃霧反映出較好的玉質,紅霧遜之,黑霧多反映內部會有綠色的出現。

“莽”是綠色在翡翠皮殼上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是形式,就必然有形。因此,對莽的定義就必須從形象學的觀點出發。

從子義上講,莽是指密生、叢生的小草,即草莽、草叢的意思,引申義的莽是指翡翠皮殼上的一些呈定向排列的礦物顆粒,因聚集成叢狀而形成像草莽一般的小草叢,故而稱爲“莽”,其下可能有綠色 出現。有些莽像老鼠的腳印,故而稱爲“老鼠腳跡”。“老鼠腳跡”是烏砂皮殼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莽”。如果莽聚集成條帶狀,即可稱之爲“莽帶”。這就是莽和莽帶的基本含義。莽之所以會出現在皮殼上,是由於莽在礦物結構方面與皮殼的其它部位有明顯的差異。

今天就爲大家講到這裏,謝謝大家觀看,傳播翡翠文化知識,交流與講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