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電,到底需不需要表演系?

本文約2300字 | 閱讀時間大約5分鐘

翟天臨的博士後事件把北京電影學院折騰得夠嗆,不但把自己的博士學位搞掉,連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及表演學院院長都牽扯進來,撤職的撤職,下課的下課。

有人說,其實北電其實不需要專門耗費人力物力來設立表演系培養影視明星,他們個個都是“演員”。我總覺得是某人是一個演員,是對從事影視表演這行從業者的尊重。如果說此人就是一明星,我一般覺得,這是靠粉絲刷流量刷出來的,還沒有達到做演員的那個級別。當然,也有想光憑自己努力就往明星靠的,比如到處顯擺自己是學霸的翟天臨。

我們調侃北電根本不需設立表演系,可能權威性不夠。但是,如果說陳凱歌、張藝謀的老師說,北京電影學院不需要設立表演系。

估計權威了。

這位老師說,“辦那表演班是騙錢的勾當。我把這種班叫作野雞班。”


北電,到底需不需要表演系?



說這話的人叫周傳基,中國資深電影人,電影理論家、翻譯家,影視評論家、教育家、教授。北京電影學院的標誌性人物,陳凱歌、張藝謀老師。被譽爲“中國電影界的泰斗”、“中國第一電影教頭”。

早在2003年,周傳基寫給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的一封信裏,表達了對北京電影學院根本不應設立表演系的看法。

2月19日,《見字如面》中何冰讀周傳基2003年給當時任北電校長張會軍的信的視頻被網友曬到了網上。

我們看到,讀周傳基說北電不該有表演系這封信的人是何冰,而他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有三大學學表演最具權威的學校,那就是中戲、上戲和北電。

一篇抨擊北電該不該設立表演系的文章由中戲表演系畢業的演員來讀,別有一番情趣。


北電,到底需不需要表演系?



周傳基在信中說,北京電影學院根本不應設立表演系,“你知道香港的一些買賣人想要在電影教育界染指,可他們懂什麼?他們的宗旨白紙黑字要”培養明星?!我的媽媽啊!明星是泡製出來的,可他們居然要培養!!而且一說到電影,他們心目中只有明星。一個普通影迷水平的傢伙,居然想染指電影教育事業。君不見, 現在到處是那些表演野雞班,博士野雞班。”

他在信中對張會軍說,“你作爲學院的院長,你們表演系的老師是怎麼教的,他們都教些什麼?你可以到校園的各個食堂餐廳去觀察觀察, 看看那些表演系的學生和老師是怎麼喫飯的, 看看他們的喫相, 能當演員嗎? 能教表演嗎? 什麼叫演員自我修養, 什麼叫演員的自我感覺,自我控制。”

哈哈哈哈哈,看看翟天臨就知道,自我感覺很好,不好自我控制啊。

他又說他創辦的雲南藝術學院的影視系,沒有表演系,也不辦。“我們搞的是真正的電影教育。有人說教育經費是那麼地少,不辦野雞班就沒有辦法生存了。可是我們堅持不辦。那怕窮得象武訓那樣,我們還是不辦這種野雞班。這是我們不同於你們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地方。”

周傳基說得很有骨氣,也很有志氣。

事實上,我們發現,從戲劇學院出來的演員和北京電影學院出來的明星從氣質上就還不太一樣。

前者大多兢兢業業在演戲,在演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後者呢?在炫耀和奔向明星的道路上狂奔。

的確,北京電影學院需不需要設立表演系,值得商榷。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各獎項於當地時間16日晚在德國柏林電影宮揭曉。中國影片《地久天長》中兩名主演王景春、詠梅憑藉出色演技獲得最佳男、女演員銀熊獎。


北電,到底需不需要表演系?



我看了看,王景春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而成爲中國內地第一位獲得柏林影后的詠梅呢?屬於半路出家,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上的電影節很多,每年都會有不同的電影節舉行,也會評選出電影界中許多獎項。其中四大國際電影展(奧斯卡、戛納、柏林、威尼斯)最具有權威性。

能在這些電影獎項獲獎的演員,那是當然的行業翹楚。

我們看看,這四大國際電影展,中國內地獲獎演員是哪點出來的?

葛優,1994年他憑此片獲得第四十七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爲中國首位戛納影帝。文工團出身,屬於自學成才。

廖凡,憑《白日焰火》獲選2014年第64屆柏林影帝,這是兩岸三地得到的首座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

夏雨,1994年憑《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這是夏雨的首部影片,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國際影帝。獲獎時沒有上大學,後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鞏俐,1992 年,憑《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后。她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看到沒有,四大國際電影展表演類基本被中戲、上戲出來的,還有半路出家的演員獲得,基本沒有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什麼事。至於港臺獲獎演員,就不說了,他們和中戲、上戲和北電沒有瓜葛。

其實從這層面說,中國在國際上拿得出手演員,基本是上戲和中戲畢業的,基本沒有北電什麼事。那麼周傳基說,北電不該設表演系,是有現實基礎的。

但我們也不能把北京電影學院一棒打死,除了表演系除明星出不來演員外,導演還是很強的。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張藝謀(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92的《秋菊打官司》;張藝謀1999的《一個都不能少》;賈樟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6《三峽好人》。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張藝謀1988《紅高粱》;王全安(北京電影學院)2007《圖雅的婚事》;刁亦男(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2014《白日焰火》。

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陳凱歌(北京電影學院)1993《霸王別姬》。

從表演來看,戲劇學院出來的演員幾乎包攬。但從導演拍電影來看,電影學院有絕對的優勢。畢竟,戲劇的表演大多在舞臺,導演不容易出來。但電影學院出來的導演拍電影那是順理成章的。

中戲、上戲和北京電影學院在表演領域和導演領域是各有優勢的。

它們互補就行,不需要都面面俱到。

如此說來,北京電影學院到底需不需要表演系,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周傳基老先生可能是因爲其他原因說出了北電不需要設立表演系。仔細一看,表演系出不來真正的演員,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或許我們在討論北電需不需要設立表演系的問題上,忽視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如果北電沒有表演系,那些從小就奔明星路子走的大量帥男靚女咋辦?這也是民生就業問題啊。

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好像在討論一個“僞命題”,但仔細一想,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劉著民,媒體人,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