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國家植物園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植物園。

164科1052屬3839種種子植物、中國種子植物屬的15個分佈區類型、1800多種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國家掛牌收購的中藥材600餘種……多彩的秦嶺、豐富的秦嶺,以古老的譜系和不斷新生的種羣,講述着時光的故事。

良好的植被覆蓋讓秦嶺成爲衆多戶外運動愛好者的首選地。

“我的工作室是預約制的,因爲現在來參觀和拍照的人很多。”9月25日下午,從事景觀設計的星子,向前來參觀的客人解釋道。

儘管星子的工作室遠離市中心,但是每天來這裏的人卻不少。這間擺滿了植物的屋子,之所以成爲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秦嶺植物標本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爲秦嶺植物做“博物筆記”

“客人來的目的主要是拍照,或者進行一些植物養護方面的諮詢。但是我的秦嶺植物標本冊讓他們成了工作室的‘粉絲’。很多人對標本冊的評價是‘震撼’‘秦嶺的植物竟然這麼豐富’。”星子一邊說,一邊取出了她的標本冊,上面密密麻麻排布着多種蕨類植物。

厚厚的兩個標本冊,星子做了4年。2014年,星子在西安開始自己的藝術設計工作。“當時覺得,很難找到靈感和突破口。”她說。

在和朋友去太白山的過程中,星子的靈感在層層疊疊的植被中被激發了。“雜果林及次生灌叢、紅樺林帶、巴杉冷杉林帶還有太白紅杉林帶,秦嶺植物的層次感和色彩,讓我非常震撼。”星子回憶道,當時她萌生了要爲秦嶺植物做標本的想法。

第一個標本對象,星子選了秦嶺北麓的蕨類植物。“因爲在大家腦海裏,蕨類植物多數生長在長江以南。它們能生長在秦嶺北麓,這讓我覺得很驚奇。”星子介紹說。在製作標本前,星子準備好了海綿、吸水紙和其他各類工具,選擇造型完整、較有特點的葉片。“這樣能夠保證植物在被完全風乾後,不變色、不走形。”她說。

在爲秦嶺植物做標本的4年時間裏,星子一直有一個想法:爲什麼不爲秦嶺植物做一本“博物筆記”呢?

“國外有一些人自發地做自然筆記。他們拿着標本冊和畫筆進山,把植物的自然狀態保留下來,作爲博物學的教學工具。”她說,“現在博物館裏的標本大部分是動物的。在植物標本中,許多是屬於珍稀植物的。但我覺得普通植物也應該被大家認識,它們也是秦嶺的一部分。”

每個月進山兩次,每次做20個標本。在星子的標本冊上,已經有了2000餘種植物葉片和果實標本。這些色彩斑斕的植物標本背後,是秦嶺豐富的植物物種。“我把這些標本照片發到微博和朋友圈,非常受歡迎。”指着標本冊裏形態各異的松果標本,星子說。

“今年夏天我們還舉辦了關於秦嶺植物的沙龍,有很多人報名參加。”星子說,“認識植物是人們接觸自然最快的方式。但是我們對秦嶺植物的認知太少了。這個沙龍將長期辦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秦嶺植物。”

秦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着衆多植物愛好者前來“尋寶”。

秦嶺種子植物有一半是中國特有種

在陝西省植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李思鋒的案頭,擺放着兩套叢書:《秦嶺植物誌》《秦嶺植物誌增補》。《秦嶺植物誌》於1971年至198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共出版了3卷7冊。其中第1卷《種子植物》(共5冊)記載了秦嶺158科991屬3426種種子植物的形態特徵、地理分佈及主要用途等。這套叢書由當時的西北植物研究所主編。

1982年夏末,22歲的李思鋒進入了當時的西北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時,他的老師正負責《秦嶺植物誌》第1卷第4冊圖書的編纂。“我就是這樣和秦嶺植物結緣的。”李思鋒說,參加工作36年來,他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秦嶺的植物。

“《秦嶺植物誌》是經過幾代科學家努力完成的一部大型地區性植物鉅著,也是研究秦嶺地區植物區系的標誌性成果。”李思鋒說,關於秦嶺植物區系調查與分析研究大都是以《秦嶺植物誌》爲基礎資料。隨着調查和研究工作的持續開展和不斷深入,在《秦嶺植物誌》出版後的幾十年間,在秦嶺地區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物種。

2003年,李思鋒和他的同事們決定爲《秦嶺植物誌》做一次增補。“我們完成了《秦嶺植物誌增補》一書,增補種子植物413種,目前秦嶺共有164科1052屬3839種種子植物。平均下來,我們每年進山23次。”李思鋒說。

“秦嶺山地有秦嶺種子植物特有種318種,分佈於秦嶺的中國種子植物特有種有1943種,也就是說,秦嶺種子植物有一半是中國特有種。”李思鋒說,特有種成分比例高是秦嶺植物多樣性的顯著特點。

“而且,秦嶺植物區系起源古老,孑遺成分多,起源於晚白堊紀之前,含有大量的古老的科屬,並保存了許多殘遺植物,是東亞植物乃至世界溫帶植物區系起源的關鍵地區。”李思峯介紹說,秦嶺處於東亞兩大植物亞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交匯地帶和我國南北植物的分界線上,南北植物薈萃,地理成分複雜多樣。中國種子植物屬的15個分佈區類型在秦嶺均有分佈。

“這一地區素有‘生物基因庫’‘天然藥庫’‘中央花園’之稱,歷來是食用、藥用、材用生物資源的開發基地。在秦嶺3839種種子植物中,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有1800多種,國家掛牌收購的中藥材有600餘種。”李思鋒說,獨特豐富的植物資源是秦嶺地區的寶貴財富,這也使秦嶺地區成爲地球同緯度地區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同時,秦嶺也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中國14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秦嶺特有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太白紅杉。資料圖片

保護秦嶺植被需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如果沒有森林,秦嶺的水土流失可能比黃土高原更嚴重。”陝西省林業廳規劃院副院長葛安新說。9月26日,記者見到葛安新時,他剛剛結束關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的立法調研。

秦嶺森林保護,是葛安新多年來的工作重心之一。“陝西省的森林覆蓋率爲43.06%,秦嶺的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我們說秦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水源涵養,這有賴於山體上植被覆蓋。”他說,秦嶺中高大林木的樹冠對降水有緩衝作用,森林地表的落葉層和腐殖質像海綿一樣可以把雨水儲存起來,這就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秦嶺正是因爲有了茂密的森林纔有了潺潺流水,才匯聚起了滋潤關中平原和陝南三市的大小河流。

國家實施天保工程後,對林業進行了重新定位,“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以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他說,林業人放下砍刀拿起鋤頭,真正實現了從採伐到撫育的轉變。

葛安新介紹,陝南的生態修復主要是造林和封育。封育就是把曾經遭受破壞的森林植被區域封護起來,依靠森林自身的自愈能力恢復其生態功能。

“但對於比較嚴重的森林植被破壞,比如採礦點大面積的土壤裸露,自然恢復就很慢了,還可能造成水土流失。”葛安新說,在這些地區需要儘快採取人工干預的措施,人工種植油松、水杉、竹子、白皮松、灌木松、針子松等針闊葉混交林。

在葛安新看來,更有效地保護秦嶺的森林植被資源,還需要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比如在秦嶺建立國家公園,要考慮跨越行政區的實際,不能因爲行政區劃,人爲割裂生態系統。

“秦嶺中低海拔區域(低於1500米)的範圍佔到了整個秦嶺面積的70%,這個區域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區域。”葛安新建議,將秦嶺中低海拔區域作爲秦嶺森林植被保護的重點管制區域。

“本次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修訂,可能比上次在保護力度上更嚴格,指向更精確。”葛安新說,對於秦嶺森林植被的保護而言,中低海拔的行政區、農耕區、居住區等傳統利用區域,應該劃定面積範圍,並在中低海拔區域和高海拔區域之間設立“生態保育區”,對珍稀植物進行保護。對中高海拔地區要設立“嚴格保護區”,嚴格禁止對生態脆弱地區的開發。(記者 陳卓珂/文 劉強/圖)

手記

生長於秦嶺地區的中國特有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紫斑牡丹。 資料圖片

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秦嶺地區是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但這裏也是植物寶庫,天然香料、中藥材和花卉苗木等植物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分佈廣。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同時,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能夠爲這一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就要以科技創新爲依託。首先要加強對秦嶺地區材用資源特性的基礎科學研究,摸清家底,找準突破口。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爲形成綠色材用產業鏈提供更多支撐。還要增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力量,指導農民科學選育、科學種植。

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就要發展規範化種植。受地形地貌影響,秦嶺地區的材用植物種植相對分散。高昂的運輸成本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建立規範化的種植基地,發展現代農業園,完善道路運輸等基礎設施,保障綠色產品順利與市場對接。

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就要打造綠色產業品牌。秦嶺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爲紅豆杉、富硒茶、核桃等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環境。但這些優質的食用、藥用植物卻因爲規劃和投入等原因沒有形成好的品牌,市場表現不佳。要提升秦嶺地區材用植物產品的市場價值,就要打造綠色植物產品的品牌。同時,要對品牌形象進行運營和維護,把秦嶺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蘊含其中,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打造植物寶庫的資源品牌,還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科學規劃發展面積,確保產地環境生態化、生產管理生態化和生產過程生態化,減少對脆弱生態區域的擾動,爲發展綠色植物產業提供長久的資源支撐。(陳卓珂)

觀察

秦嶺特有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廟臺槭。資料圖片

留住鮮爲人知的美

跟隨李思鋒進入陝西省植物研究所的辦公區域,記者發現辦公區內的工作人員並不多。“現在這個時間,大家都在野外。”剛剛從漢中野外考察趕回來的李思鋒說。

一進門,李思鋒就拿出了自己主編的《秦嶺植物誌增補》,開始講解其中的植物。他說:“在野外工作要有耐心。有可能你走遍整個山澗,也沒有發現新的植株。”

李思鋒的電腦桌面是一幅廟臺槭的照片。“這是秦嶺特有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李思鋒說,與一些大名如雷貫耳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相比,這些生存極度受威脅的極小種羣野生植物更加美麗,比如紫色的野大豆、黃色的金絲桃、翠綠的獨葉草等。但對它們的保護,難度也更大。

這些植物爲什麼會變成極小種羣?李思鋒說,可能是由於地質變遷導致物種分化。“秦嶺山高谷深,植物種類豐富,但不少植物分佈的區域卻相對狹窄,物種滅絕的風險在不斷增加。”他介紹說,有一些植株,它們可能會灑落很多種子,但是由於生存空間有限,母株會向種子散發化學信號,抑制它們發芽和生長。另一方面,植物傳染病、森林火災、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會導致極小種羣植物的覆滅。

“在野外,種子的生存環境本身就很惡劣。”李思鋒說,高大的喬木雖然可以產生很多種子,但森林地表落葉層較厚,導致種子難以和土壤接觸。即便是種子能夠順利發芽,也會因爲附近的森林遮擋住了大部分陽光而難以長成。

如何保護這些極小種羣植物呢?

“我們現在對極小種羣和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遷地保護,一種是就地保護。”李思鋒說,“遷地保護,就是將極小種羣和珍稀瀕危植物的種子移植到植物園進行栽植,並建立種子庫保存種子,給它們進行備份。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這些植物迴歸自然生境,發揮它們的生物功能。就地保護就是對珍稀樹種的生長地進行封育保護。”

據介紹,目前,陝西省植物研究所已經對秦嶺的部分珍稀植物的生長地進行了記錄和備案,並通過多重手段對其進行保護,留住這些鮮爲人知的美。(記者 陳卓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