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7年度浙江新聞獎電視作品共148件作品參評,72件作品獲獎。2017年的電視新聞作品有哪些時代特點?一個好的電視新聞作品有哪些評判標準?如何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作品的質量?本期“看傳媒”刊載浙江廣電集團總編室副主任湯偉軍對2017年度浙江新聞獎電視作品的評析,供行業參考。

一、基本情況和總體印象

回望2017年,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新時代的中國,中國的新時代,從現實方位到未來擘畫,讓每個人都有一種“身處大歷史”的感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浙江奏響了創新和實幹的最強音。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戰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譜寫‘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浙江篇章”的鮮明主題。

新聞是歷史的印記。見證並記錄歷史是新聞人的使命和光榮。在今年盛夏舉行的2017年度浙江廣播電視新聞創新創優研討會上,當我們再次回看浙江電視新聞人過去一年用熱情和智慧採製而成的一件件優秀作品,再次重溫聲畫記錄下的一個個新聞事件,不由得感嘆新聞這個職業和時代發展之間的特殊關係,如此美妙。

2017年度浙江電視新聞獎消息、系列(連續、組合)報道、新聞訪談、新聞編排、新聞專題、社教專題、評論、現場直播八個類別,共148件作品參評,72件作品獲獎。從獲獎作品看,有以下四個方面總體印象。

一是緊扣重大主題,做出全國影響和歷史厚度。這是2017年度浙江電視新聞作品呈現出來的最大亮點。全省電視媒體緊緊抓住浙江“中國革命紅船起錨地、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這一重要優勢,深度挖掘“最多跑一次”等在全國具有標杆意義的改革舉措,採製了一批極具地域特色又彰顯格局氣派的優秀作品。如系列報道一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大地的迴響——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因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實踐特點和厚重的歷史感,成爲近年來我省重大主題報道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鴻篇鉅作。新聞評論一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對面》,是電視理論節目創新的最新範例,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社教專題一等獎作品、寧波臺的《薪火相傳——黨章守護人》,創作團隊歷時一年多、跨越五省市深入挖掘,廣泛採集資料,反覆認證梳理,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的守護人張人亞和家人們冒着生命危險守護黨章的感人故事,是一個地方媒體採製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優秀作品。“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創造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一個鮮亮標誌,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國推廣的典型經驗。省市縣電視媒體圍繞同一個主題,採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消息一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浙江:打破“信息孤島”取得重大突破26個省級部門率先實現信息共享》,系列報道一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蹲點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試點》,新聞訪談二等獎作品、杭州臺的《“最多跑一次”跑出杭州加速度》,新聞專題二等獎作品、溫州臺的《效能在突圍——溫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深觀察》,消息三等獎作品、衢州臺的《辦不動產權證看懂衢州“最多跑一次”》和青田臺的《一封漂洋過海的感謝信點贊“最多跑一次”》等,聚焦浙江各地圍繞這一改革的深化之舉,或報道重要進展,或直面推進難題,發揮了新聞媒體在報道改革中推進改革的獨特作用。

二是緊盯發展實踐,富有時代氣質和浙江特色。改革創新是時代主題和發展動力,浙江這塊改革創新的熱土,40年來演繹了敢爲人先、引領時代的千般風景。今年,省市縣電視臺都在盤點40年中在浙江出現的那些全國“第一”,向前輩探路者們致敬。改革創新永不停息,新的“第一”在不斷誕生,並被電視人熱情記錄和弘揚。消息一等獎作品、杭州臺的《全國首家互聯網法院落戶杭州》和溫州臺的《溫州:牽手非公企業黨組織今年95個經濟薄弱村摘掉“窮帽子”》,系列報道一等獎作品、湖州臺的《剿劣十八招》,新聞專題一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長歌浩蕩》和台州臺的《首條民資控股高鐵落地記》,消息二等獎作品、諸暨臺的《治水倒逼我市珍珠產業轉型升級》和舟山臺的《舟山建立全國首個公海流動服務基地》,現場直播二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柯潔對弈AlphaGo》等等,共同勾勒出了浙江這個改革創新高地、互聯網數字產業重鎮2017年的發展新篇。

三是緊抓熱點難點,彰顯職業精神和媒體使命。新聞評論一等獎作品、杭州臺的《永寧橋爲何沒能“永寧”》,記者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已有247年曆史的永寧橋垮塌當天開始關注,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裏,克服了各方面壓力,不遺餘力地挖掘永寧橋垮塌背後的真相,內容詳實、有點有面、有深度、有思考,用生動、緊湊、完整的電視語言敲響了文保警鐘。連續報道二等獎作品、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的《桃色陷阱中的“微交易”》和連續報道三等獎作品、浙江電視臺民生休閒頻道的《笑氣無法“一笑而過”》,都是通過記者臥底暗訪的方式,分別揭露了微信詐騙團伙的不法勾當,和販賣、吸食笑氣的地下危險交易,報道呈現出來的事實觸目驚心。報道播出後,詐騙團伙被一網打盡,杭州市也出手打擊笑氣這種準毒品,並出臺了全國首個關於笑氣的管理規定。連續報道二等獎作品、紹興臺的《人才公寓轉租亂象調查》和新聞專題二等獎作品、嘉興臺的《身邊的養老護理院遭抵制亟求破解之道》,記者直面問題,調查紮實。這些報道,堪稱“新聞推動社會進步”的典型案例。

四是緊貼社會民生,弘揚核心價值和人文情懷。消息一等獎作品、德清檯的《浙北藥業15000瓶巰嘌呤片緊急發往各地》,在去年有關白血病患兒救命藥緊缺事件迅速發酵之時,德清電視臺記者瞭解到當地浙北藥業公司專門投入資金開闢生產線後,密切關注巰嘌呤片的生產進展和發貨時間,第一時間播發了這條現場消息,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也展示了浙江企業的責任擔當。新聞訪談一等獎作品、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的《六微米的距離——小強對話眼科醫生姚玉峯》,採訪生動,對話自然,通過記錄姚醫生與患者間的交流,傳遞出醫患間的真摯感情,生動刻畫了一個有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的科技工作者形象。新聞專題二等獎作品、浙江衛視的《最美校長陳立羣:千里支教爲愛“黔”行》,以細膩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陳立羣放棄民辦學校高薪聘請、遠赴貴州義務支教的感人事蹟。消息二等獎作品、雲和臺的《風雪路上我陪你回家》,講述的是大雪天氣中,志願者們護送邊遠山區學生回家的故事,十分感人。消息三等獎作品、海寧臺的《165秒最美姿勢醫生跪着救回猝死病人》,記錄了一名病人在醫院候診時突然猝死後,在場醫護人員把病人抬上急救平板車推向搶救室,而一名心血管內科醫生則一直跪在車上不停地對病人進行心臟復甦這驚險而動人的一刻。

72件電視新聞獲獎作品,謳歌改革、記錄夢想、傳遞溫暖、帶來力量,濃縮了2017年浙江大地的發展記憶和精彩故事。

二、一個優秀電視新聞作品應該是怎樣的?

平時,經常有同事或同行問起這個問題,特別是2017年擔任中國新聞獎評委後,問的人就更多了,有的更直接,問報道要怎麼做才能得獎?顯然,這不是幾句話能夠講清楚的。

記得在參加2017年中國新聞獎定評會時,報到當天晚上,中國記協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研究員給所有評委作了一個“怎樣評判優秀新聞作品”的專題報告。唐緒軍研究員當年已連續擔任了四屆中國新聞獎審覈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結合作品審覈情況,對好新聞提出了兩句話的標準,第一句話是好新聞必須是有中國特色的,也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宣傳與報道的統一、堅持圍繞大局服務中心。第二句話是好新聞必須要講新聞職業的,也就是要強調敏感發現與獨特呈現、客觀事實與真實表達、知識增進與現實影響。他從“選題、方法、導向、表達、呈現、效果、責任”等七個維度,結合當年參評作品審覈中的案例,對新聞優劣的評判進行了系統的闡釋。當時許多評委都認真地作了記錄,我也把他的課件一個不落都用手機拍了下來。

再是今年年初,在浙江廣電集團2017年度優秀作品定評會上,省廣電學會會長、集團副總編輯華宣飛在評前大組會上,對優秀作品提了三句話的標準。一是要體現思想統領下的時代主題。這是強調題材的重要性,就是好作品一定要緊扣時代主題,爲國家立史,爲人民抒懷,這是第一位的。二是要體現業務創新中的職業追求。這是強調業務層面,要把踐行深入基層、調查發現,發揮廣電優勢、影音現場,注重情節細節、思想情懷的作品選拔出來。三是體現融合傳播後的有效影響。強調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作品不能孤芳自賞,而是要注重通過融合傳播來擴大影響,優秀作品必須是有傳播效果的。

作爲長期工作在一線的電視新聞工作者,近幾年又有機會參加了各種層級的新聞評獎,我受教於同行專家們的真知灼見,結合自己的新聞實踐,也斗膽從更具體的角度,談談我心目中的好作品標準。我認爲一個好的電視作品,一是從選題角度講,應該重發現、有價值。新聞的價值在於發現。二是從採編角度講,應該求細節、是範文。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對電視新聞作品同樣適用,細節來自用心觀察。特別重要的是,優秀電視新聞的文稿必須講究,一個錯字就會失去獲獎資格。三是從製作角度講,應該講專業、屬精品。這是電視新聞有別於其他新聞作品的特點,好的製作是成功的一半甚至全部。四是從效果角度講,應該廣傳播、見反響。

當然,凡事說着容易做起來難。各種標準看上去很清晰很有道理,但到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在操作一個具體的選題時,仍會糾結痛苦,仍會顧此失彼。同時,新聞評價又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精神活動,同一件作品,見仁見智更是常事。但對記者和編輯來說,歸根到底是要努力做到選題、主題、角度、細節等的獨特發現,努力做到在策劃、拍攝、製作和結構、導語、起承轉合等方面的匠心表達。無論怎麼樣的評判標準,獨特發現和匠心表達,一定是征服觀衆和評委的優秀電視新聞的基因和底色。

以系列報道一等獎作品《蹲點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試點》爲例,來看看獨特發現對於一個報道的重要性。

衢州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第一個試點市。2017年5月,浙江衛視記者接到任務去蹲點報道衢州市先行先試的成效和經驗。這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報道任務,但記者沒有按照此類報道的一般套路,做成一個“黑板報”式的成就報道交差了事,而是一頭扎進去認真調查、仔細觀察,發現即使實現了“一窗受理”,但諸如不動產權證這種事項,依然存在困難;發現多部門集中辦理、流程再造後,新手工作人員因爲不適應而導致效率不高;發現因爲各級各部門數據不共享,許多事項無法做到“最多跑一次”等等。與此同時,記者還發現辦事大廳的女工作人員爲了方便在不同部門之間跑動,清一色都穿着平底鞋的細節;發現了晚上8點還有工作人員在加班加點整理卷宗、製作證照;還發現了一張施工圖紙牽動多個部門的諸多權力,“多審合一”改革並非易事……基於這些發現,記者不斷尋找“人”與“改革”之間的平衡點,不迴避問題、不迴避矛盾,最後形成了《“一窗受理”後羣衆少跑腿了嗎?》《讓數據跑腿跑得怎麼樣?》《讓企業少跑腿“硬骨頭”怎麼啃?》這組有血有肉、生動深刻的報道,真實地反映了老百姓對改革的評價與期待、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與努力。

消息一等獎作品《浙江:打破“信息孤島”取得重大突破 26個省級部門率先實現信息共享》,主題同樣是“最多跑一次”。2017年11月底,全省篩選出省級層面100項和老百姓最密切的高頻事項,省級26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杭州環島賓館集中辦公,實現數據共享、信息互通。這是前所未有的舉措,新聞價值不言而喻。但真正讓這個報道獲得一等獎的,是記者的匠心表達,突破了此類工作性報道刻板化、概念化、聲畫兩張皮、見事不見人的弊端。在短短3′57″的報道中,記者記錄了工作人員攻克技術難關的爭分奪秒,記錄了最後一個事項實現外部共享的過程,記錄了最後一面小紅旗帖上工作進度表、全場工作人員歡呼的瞬間,也記錄了原先要6份材料而現在僅憑身份證即可辦理的驗證,許多這樣的細節、特寫,都被記者敏銳觀察到並一一專題化地展示了出來,使得在一個侷促的會議室裏發生的新聞,變得豐富和細膩,而這項工作的意義也不言自明。爲了增加可看性和信息量,片中還特效製作了26個廳局集中攻關時間軸。通過這些手法,讓工作性報道真正變得“說得清、看得懂、可感知、有味道”。

系列報道《戰高溫體驗記》。高溫報道屬於“四季歌”式選題,在系列報道參評作品中,題材上可以說沒有任何優勢,但被評委們一致看好,獲得二等獎。爲什麼?因爲大家從老題材中看到了意料之外的新內容。多路記者親自上陣體驗“垃圾填埋場工人”“機場機務人員”“地鐵接觸網檢修工”這些特殊的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場所、工作情況,平時人們不瞭解,但如空氣般一刻也缺不了。記者與他們一起在高溫下工作,親身體驗他們的苦辣酸甜。最主要的是,記者抓住每個情節細節、特色的問題、個性鮮明的人物來做文章,使得這組報道給人耳目一新的獨特感受,可看性、代入感強。當許多記者習慣從看得見的地方尋找高溫報道對象時,這組報道的記者發現了未被關注過的人羣;當許多同行習慣以旁觀式的視角進行報道時,這組報道的記者把自己擺進去,用聞得到味道、看得到艱辛的匠心表達,把常規選題做出了不同的樣子。這樣的作品,獲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幾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1.消息依然偏弱

消息參評作品最多,一共56件,佔總參評作品的近40%。但總體看,無論題材還是表達,少有眼睛一亮之作。一是主題報道多,普遍存在主題先行的情況,在新鮮而生動的新聞現場中發現、凝練主題的作品太少。二是救援類報道多,佔了消息參評總數的五分之一,而且大多數來自縣級臺。這可能是因爲目前監控、手機拍攝增多,突發事件的現場素材獲取比以往更方便,同時因爲此類報道現場感強,在初評時容易勝出,但到省級層面來角逐,就失去了優勢,畢竟類似的事情太多了,除非事件特別重大、敘事特別出挑,一般很難勝出。三是一些作品事實不準確,比如爲了突出新聞價值,隨意使用“首個”“首創”等字眼,缺乏權威認定,甚至完全失實。

2.系列(連續、組合)報道失衡

系列(連續、組合)報道的參評數量位居第二,共有26件作品參評,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系列報道多,佔了20件,連續報道只有6件,組合報道爲零;二是系列報道中,主題報道多,佔了極大部分;三是主題報道中,概念化的成就報道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連續報道和組合報道更能體現電視新聞人的職業追求,值得同行們開掘。

3.專題的電視化表達有待提高

對新聞專題和社教專題來說,在畫面呈現、電視表達上應該更加講究,更應注重深刻性和生動性的統一。新聞獎評委、浙江大學新聞系副主任朱菁指出,專題節目的好差之分,就在於敘事思維和表達策略,但一些參評節目,表達概念化現象依然嚴重,專題節目形同工作簡報,見事不見人、有人沒故事,沒有觀衆意識,缺乏交流感。

4.創優策劃要加強

這裏講的創優策劃,是指對有苗頭的好選題,在策劃之初就要有創優意識,各個環節都要按評獎的相關標準採製節目,尤其是如今評獎審覈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這一點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要在源頭上堅決杜絕差錯,中國新聞獎也好,浙江新聞獎也好,因爲文字或畫面差錯被撤銷資格的情況屢有發生,2017年度浙江電視新聞獎評選中,就發現有作品把“生態”錯成“時態”、把“民生實事”錯成“民生事實”等,很可惜。再比如要在播出前把握好作品時長,每個類別都有不同的時長要求,如果超時,即使不被撤銷,也很容易成爲首先被淘汰的對象。

來源: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總編室副主任 湯偉軍:《獨特發現和匠心表達:優秀電視新聞的基因和底色——2017年度浙江新聞獎電視作品點評》,《視聽縱橫》2018年第5期

文編:諸葛

美編:師揚

責編:鄭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