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非常火爆的神劇《延禧攻略》中,女主角“魏瓔珞” 不僅是一個勇敢堅強、機敏靈活的勵志女子,還有着精湛絕倫的刺繡技藝。然而,在蘇州鎮湖街道,有一名繡娘通過用蘇繡的表現形式,將浩瀚宇宙星空、獅子座流星雨、極光等進行完美呈現,或朦朧唯美,或深邃廣袤,或撼人心魄,這些作品被上傳到網上後,許多欣賞者對此讚歎不已,繡娘陳英華也被網友們稱作是蘇州版“魏瓔珞”。

蘇州繡孃的“星空情結”

地處太湖之濱的蘇州鎮湖街道是當地聲名遠揚的蘇繡小鎮,這裏隨處可見三五成羣的繡娘們安安靜靜地坐在一起,一方繡架、十指春風。時光倒轉、實物爲證,兩百年前,故宮的大量繡品,包括皇帝龍袍上的繡片、牀榻上的靠墊、門楣的裝飾等等,大都出自蘇州繡娘之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蘇州鎮湖繡品街上,這條街上分佈着大大小小的繡莊,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陳英華所在的刺繡藝術館,一進大廳,裏面顯得非常安靜,五六個繡娘正在安靜地繡着各種作品,繡娘陳英華正在復原一件北京故宮的清朝王室御用繡品。

陳英華在復原故宮繡品

1973年出生的陳英華,祖上四代從事刺繡行業,從小對刺繡耳濡目染,剛上小學的她就跟着母親學習刺繡,從此便深深地愛上了這門技藝。陳英華回憶說:“小時候對星空非常感興趣,那時候夏夜的星空顯得特別純淨,自己每晚都會坐在院子裏,聽爺爺奶奶講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類的神話故事,從此對美麗的星空非常神往。”

2000年,陳英華看到了一張通過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蟹狀星雲圖片,這張特別漂亮的星空圖片讓她十分着迷,只一眼,就被深深震撼,來自宇宙的美麗,實在太難以言喻!當即,她決定要用刺繡再現這種美麗。

她找來絲線,架起繡繃架,一針一線精心繡制起來,採用亂針繡等多種針法,每次感覺不滿意的時候便拆線重新來繡。爲了展現天體的迷人光暈,她把絲線劈成1/16,有些甚至達到了1/64,這樣的絲線細軟如絨毛,可以使繡品色彩絢麗,紋理豐富,還富有立體感。陳英華整整用了八個月的時間,第一幅星空系列刺繡作品才最終順利完成。

刺繡作品《蟹狀星雲》

18年來繡制26幅星空系列作品

“這幅《蟹狀星雲》繡品感覺太神奇了!各種光打上去會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感覺非常美。”因爲自己特別喜歡,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18年來總共繡制了26幅星空系列刺繡作品。爲了能夠真切體會到星空的魅力,陳英華專門來到北京天文館,通過天文望遠鏡觀看各種星空景象。

“我要用蘇繡來展現神祕而美麗的星空以及天文奇觀,”面對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陳英華略顯激動地說,“最近這些年,我一直在專心做這個宇宙星空系列刺繡。”在陳英華的繡莊內,記者見到了多幅已經完工的星空系列刺繡作品,這些作品爲整個繡莊增添了更多的絢麗色彩,也帶來了些許宇宙神祕氣息。

《蟹狀星雲》、《馬頭狀星雲》、《獵戶座星雲》、《黑洞》……通過巧妙手法,這些星空圖在60釐米長的正方形底版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與哈勃望遠鏡所拍照片相比,蘇繡版星空奇觀色彩更加清晰,也更富立體感和層次感,神祕的宇宙奇觀與傳統的刺繡實現了完美的融合。陳英華認爲,這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完美的結合。

刺繡作品《獵戶座星雲》

陳英華告訴記者,星空系列刺繡作品中難度最高、用時最長、做得最辛苦,也是她最喜歡的作品《蟹狀星雲》,爲了儘可能地表現星空的魅力,她一遍遍試,一遍遍繡,不滿意就拆線重來。“這個星雲圖由於顏色多、紋理多,有時感覺難以下手,特別是對於雲的走向很難把握,有時針法甚至都無法順利銜接,同時還要通過不同的針法和色彩的變化來體現立體感,我和助手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完成”。而這一切更是與這一星雲的“中國緣”有關。根據歷史記載,1054年7月4日(即宋仁宗至和元年的五月己丑)大約寅時,在現在蟹狀星雲的位置上曾經出現過超新星爆發。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最早記錄了這一天體變化,而現在的蟹狀星雲就是這顆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部分殘骸。

刺繡作品《馬頭狀星雲》

引起各國專家陣陣驚歎 NASA多次提出購買

在2012年,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展覽中,陳英華創作的幾幅星空系列刺繡作品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的陣陣驚歎。每次展覽時,許多觀衆剛開始都以爲是一幅用很高分辨率的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湊近了細看,才發現原來是繡出來的,它們通過粗細各異的絲線,細細密密的針腳,這些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將星空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展覽現場

這些星空系列刺繡作品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展覽時,吸引了許多孩子好奇的目光,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在英國皇家學會,工作人員對陳英華帶來的星空系列刺繡作品評價非常高,大家都認爲太美了。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還多次提出,想要購買這組令人驚歎的星空系列刺繡作品。對此,陳英華連價格都沒問,便十分堅定地回絕了。“這是我最愛的一組作品,我花了很多心思,我想把它們留在國內的科技館,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未來,陳英華計劃將其創作的這組星空系列刺繡作品進行專場展示,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將都可以在蘇州一睹蘇繡版的星空魅力。

陳英華的刺繡作品亮相英國皇家學會

刺繡作品《日珥》

陳英華平時喜愛攝影,經常前往各個國家的博物館,欣賞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物藏品。如今,陳英華每天都要在繡繃架前繡上七八個小時。雖然在一些人眼中,刺繡是一門特別枯燥的手藝,陳英華卻十分享受這個過程。“當我坐下來刺繡的時候,內心會覺得很平靜,我喜歡這種感覺,以針爲筆,以線着色,在紗布上揮毫。”天資聰穎的陳英華,靈活掌握多種繡法,除了繡制傳統的花草蟲鳥圖案,也在不斷嘗試新的創作。

刺繡作品《鷹狀星雲》

再現皇家刺繡風姿 完美仿製故宮受損刺繡文物

在2006年,北京故宮要修復刺繡文物,專家們看中了身懷絕技的陳英華。修復刺繡文物並不是簡單的縫縫補補,不但要保持絲線顏色、所繡圖案與原物沒有絲毫的差別,而且用到的針法也是失傳已久的宮廷古法刺繡。可以說,這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爲了能完美再現兩百多年前的皇家刺繡,陳英華前往清華美院,系統地學習繪畫和色彩理論,並且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

經過反覆研究與試驗,最終掌握了纏針、單平套針、集套針、滾針、旋針等多種針法。陳英華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帶領自己的繡娘團隊,修復了100餘件宮廷繡品。其中,最令人讚歎的兩個作品是太上皇宮的龍椅靠墊和米珠龍袍。龍椅靠墊以盤金繡爲主,圖案用18K真金手工製成,粗細程度還原與原物一模一樣。米珠龍袍的整件龍袍有着形態各異的八條龍,而且龍鱗上充滿着小米般細小的珍珠,經過陳英華的巧手縫製,4000顆太湖淡水珠,最終盤踞在龍袍上,龍身還用了純金線盤繞,絲線橫向釘固。北京故宮裏大量受損的刺繡文物,經過陳英華團隊的修復,變得栩栩如生,恢復了古代的韻味。

陳英華在指導繡娘

陳英華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此前,她給故宮博物院壽康宮複製的一幅刺繡作品是寶座上的坐墊,根據它的原紋一比一複製,而且必須按照宮裏頭的標準來做,從絲線的顏色到刺繡的針法。據介紹,故宮修復文物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修舊如舊,對繡品的複製要求不僅色彩、圖案與原件沒有差別,還要保證所用的針法也是古法,這是一件很有挑戰的復原工作。

陳英華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眼裏只有針線。2006年,她開始着手乾隆花園倦勤齋隔扇的雙面繡復原。倦勤齋是乾隆皇帝爲自己打造的一個視覺幻象空間。倦勤齋的128幅雙面繡屏風隔斷,用了60多種顏色,共15種圖案,針法用的都是古法,很多都已失傳。從紫藤通景畫,到一面面隔扇上透光的雙面繡夾紗,陳英華靠殘存的繡片反覆試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補全了倦勤齋的隔扇夾紗,完美再現了二百多年前的皇家刺繡風采。

最近,陳英華多次前往北京故宮,準備復原延趣樓裏的一面屏風隔斷上的刺繡,刺繡的內容爲折枝牡丹,對針法和色彩的要求比較高,但是她對自己非常有信心。

來源:揚子晚報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