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了大江南北,中國就像一個剛被叫醒的巨人,頭腦接收了訊號,肢體仍在緩慢解凍之中。

  這年六月的一天,杭州上城區龍翔裏的幾間舊民房中,來了幾個年輕人。他們時不時把一些紙箱和工具搬進屋內,關上門後,裏面傳出了乒乒乓乓的敲打聲,晝夜不停。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但在這幾間舊屋之中,後來誕生了一家叫做“華日”的製冷設備企業,現如今,它已是國內存活時間最長民營冰箱製造商。那羣年輕人中,爲首的瘦弱女子叫陳勵君。

  首度掛帥

  幾間民房中 敲打出雙門冰箱

  這天,新鮮出爐的冰箱第一次成功完成了製冷試驗。陳勵君興奮得像個孩子,她衝到二樓,一把把將冰塊從陽臺上撒了下來。這一幕,被聞訊趕來的電視臺記者拍了下來。

  和很多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民營企業家一樣,陳勵君的青春揮灑在了田間地頭和辛苦勞作之中,“我出身在一個華僑家庭,文革時期,因爲家庭成分不好,沒有上大學的機會,在20歲上下的年紀就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支援邊疆建設,一待就是7年多,能喫的苦都喫過了。”陳勵君說。

  

  1987年,華日初創時期的生產裝備線

  1976年,從東北迴到杭州後,陳勵君進入了上城區一家做塑料包裝的街道企業當工人,憑藉踏實勤奮和心靈手巧,她很快就被提拔爲辦公室主任,不久之後又晉升爲副廠長。

  1984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中國的大江南北,創業辦廠做產品成爲許多人的衝動,一些以掛靠當地街道形式創辦的小企業逐漸嶄露頭角。這時,身上天然帶有“不安分”因子的陳勵君,也有了自主創業的想法。

  “當時還是以計劃經濟爲主的體制,整個社會的物資供應依然十分緊缺,特別是必要的生活用品,仍需憑票購買。”陳勵君說,冰箱在當時普通百姓家庭中非常少見,國內生產廠商也寥寥無幾,基本要依靠進口,“只有需要存放胰島素的糖尿病人,拿着醫院開出的證明和外匯單,才能到商場去買上一臺”。

  陳勵君決定就以此爲切入口,創辦一家冰箱生產企業。恰逢此時,在改革開放帶來政策環境放鬆後,陳勵君父親在德國的親戚給他們寄來了1.7萬馬克用於改善生活。善解人意且富有遠見的父親,將這筆錢的一大半留給了陳勵君三兄妹用於辦廠。

  

  1988年,陳勵君董事長在生產現場查看冰箱生產

  陳勵君租下了一處不到300米的民房,“起初,沒有技術、沒有設備,光憑這麼幾個人,想要造出冰箱談何容易!於是我們從日本買回了幾臺松下冰箱,逐一研究。”

  在強烈的使命感和不服輸的勁頭的驅動下,僅僅過了6個月,陳勵君竟然“搗鼓”出了一臺完整的雙門冰箱樣機。

  1984年12月31日,是一個讓陳勵君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新鮮出爐的冰箱第一次成功完成了製冷試驗。陳勵君興奮得像個孩子,她衝到二樓,一把把將冰塊從陽臺上撒了下來。這一幕,被聞訊趕來的電視臺記者拍了下來。

  1984年被譽爲是中國第一代企業家誕生的“元年”,聯想的柳傳志、萬科的王石、海爾的張瑞敏都在這年走上創業之路。

  二度掛帥

  七次進京申述 救企業於危難

  在一年多的時間中,她帶着僑聯的介紹信,七次跑到北京,走訪了幾乎所有的部委局辦,一遍又一遍向不同的領導陳述了華日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在那個工業品緊缺的年代,華日的電冰箱一生產出來就大受市場歡迎,還在浙江省電冰箱博覽會上斬獲了大獎。陳勵君希望乘勢而上,擴大生產規模,但這時,企業遇到了人手緊缺的瓶頸。

  “那個時候企業員工幾乎不流動,有技術的工人基本都去了國企,很少有願意到我們這樣的民辦小工廠來。”陳勵君說,1985年1月,華日舉行了創辦後的第一次社會招聘,好不容易從當時的大型國企浙江麻紡織廠“挖”來了十多個技術工人,但人是來報到了,他們的檔案卻被原單位扣了下來。轉不了檔案,企業就無法正式招收,給員工發放工資。

  

  華日冠名浙江拳擊隊

  “當時,我們的做法說不好聽一點叫做‘挖社會主義牆腳’,這些工人如果被原單位開除,那是一件非常嚴重事情,家庭都有可能受到牽連。”陳勵君說。

  爲了能夠爭取到這些工人,陳勵君親自前往浙江麻紡廠,與企業負責人王廠長進行了一次開誠佈公的商談,請求放人。“幸好,這位廠長是位剛剛提拔上來的年輕幹部,比較開明,他同意先讓工人們到華日上班,領工資,但是人事檔案還要在原單位留存,今後能不能轉,看外部形勢變化再定。”陳勵君說。

  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像華日這樣的冰箱加工企業在全國各地已經大量湧現出來,僅杭州地區,就有幾十家之多。但到了1986年,國家突然對電冰箱行業展開大整頓,嚴格控制企業數量,規定工業企業必須要領出許可證方能繼續生產,這對於剛剛有了起色的華日來說,不啻爲當頭一棒。

  陳勵君說,和那些設備先進、規模龐大的國企相比,華日這樣不在定點之列的企業無疑是首先要被淘汰的對象,這幾年的努力難道就要付諸東流?她的內心無比煎熬。

  

  2005年,陳勵君參加第八屆世界華商大會

  在存亡關頭,陳勵君瘦弱的身體中又一次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在一年多的時間中,她帶着僑聯的介紹信,七次跑到北京,走訪了幾乎所有的部委局辦,一遍又一遍向不同的領導陳述了華日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陳勵君的真誠和執着打動了部分主事者,最終,在國家經委高層領導的拍板下,華日作爲唯一的民營企業,和杭州西泠、寧波鳳凰、嘉興益友三家國企拿到了浙江省僅有的四張生產許可證。

  這段艱辛經歷,其實只是華日初創時期衆多磨難的縮影,回頭來看,陳勵君說,這正印證了”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長時間的陣痛,一些企業跌倒了,一些企業衝出來了,不管是倒下的還是衝出來的,都在客觀上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三度掛帥

  主動“走出去”贏取市場

  於是她身先士卒,一改原先那種“坐門等生意”的做法,帶領華日幾乎所有的幹部和骨幹組成銷售小分隊,分赴全國各地開展冬令促銷活動。

  在華日創立的34年中,外部市場就像一個晴雨表,反映出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又像一架指南針,指引着企業的發展去向。

  陳勵君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華日的冰箱雖然供不應求,但是實際銷售並不完全由企業做主,“當時我們生產1萬臺冰箱,自己只能賣4000臺,另外的6000臺,必須和其他的企業置換原材料和物資,比如和浙江物產換鋼板,和北京雪花冰箱廠換壓縮機等。”

  二十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着計劃經濟進一步退場,各種票證取消,老百姓的消費力也得到釋放。陳勵君還記得,在一次華日爲杭州解放路百貨集中供應冰箱的銷售活動中,甚至出現了老百姓漏夜排隊買冰箱的景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紹興烏篷船載着華日冰箱走入水鄉紹興的消費者。

  但是到了1989年下半年,全國的家電市場突然陷入疲軟,一大批企業倒閉或者轉行,華日在這波寒流中沒有幸免,銷量出現了明顯下滑,賣方市場似乎一下子轉變爲買方市場。陳勵君分析原因,這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是市場經濟到來時的首次行業洗牌。

  作爲一家從變革中成長起來,體制靈活的民營企業,陳勵君明白華日未來的發展,必然愈發離不開市場競爭,企業需要及時調整經營思路,產品策略要更貼近市場才能走得更遠。

  

  在原本製冷產品滯銷的嚴冬時節,陳勵君和華日的銷售人員卻抱着冰箱在哈爾濱、唐山等地的冰天雪地大聲叫賣。這種一反常態的做法,再加上大力度的折扣,反而獲得了良好的銷售效果,讓華日在市場寒冬中打破了僵局。這樣的“冬季促銷”行爲,也成爲了陳勵君此後對於華日“走出去”精神的詮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再度來襲。中國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 “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擴大內需政策,很多大牌家電企業對此不屑一顧。而陳勵君卻敏銳地意識到了9億農民和中小城市居民的消費潛力,她讓華日積極競標準備材料、設計適合農村消費者的產品。結果,企業上報的所有品種均中標國家“家電下鄉”產品,並覆蓋到了全部省份。

  經此一役,華日不僅成功地消除了經濟衰退帶來的不利影響,並且進一步在農村市場站穩腳跟。

  四度掛帥

  勇擔社會責任 力推技術革新

  2000年,改造項目完成技改並通過聯合國專家組的驗收,華日無氟替代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爲聯合國“蒙特利爾”協議的先進案例。

  陳勵君說,科技創新一直是華日幾十年來驅動企業發展的根基,即使在缺乏資金和設備的年代也是如此。因爲她始終認爲,冰箱內存放的食品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此外,冰箱是所有家電中唯一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損耗度高。因此冰箱的技術尤爲關鍵。

  

  2009年,陳勵君在華日新產品新技術發佈會上

  華日在1992年問世的電腦冰箱,就運用了當時行業最先進的技術,通過電腦自動控制,冰箱最低溫度可達到零下30攝氏度,而且可以通過感知實物的溫度來調節冰箱運行。

  “當年國家科委還專門牽頭召開新聞發佈會,爲這臺冰箱做推介。”陳勵君說。

  1994年,華日又研發出國內首臺模糊控制電腦冰箱,這代產品的特點是可以感知環境溫度,可以設定最佳溫度控制點。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華日在數字冰箱研發方面也卓有成效,產品不僅溫度控制更爲精確,還運用了生物工程技術,甚至可以滿足活菌細胞極其苛刻的生存需要。

  如果說這些創新是華日的內生驅動力,那麼對製冷設備的無氟改造,則是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倒逼技術革新的體現。

  上世紀90年代初,南極上空被發現臭氧層遭受到過量排放的氟利昂破壞後,聯合國環境署召集發達國家和工業轉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了環境大會,探討大氣層保護措施,其中一項重要議程就是引導製冷設備生產商尋找氟利昂的替代品。

  在科學家研製出R-134a、R600A等無害替代物後,聯合國環境署希望在世界範圍內尋找願意承接技術改造的試點企業,經過多方考察,他們在中國選中了華日。

  

  2008年,陳勵君作爲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參加十一屆全國政協會議

  “說實話,對於當時消費者而言,普遍缺乏環境意識,他們並不會去關注冰箱的製冷劑是什麼成分,但對於製造企業而言,率先進行新技術改造意味着生產成本的大幅提升。”陳勵君坦言,在多數國內企業都不願冒這個險的時候,她的內心也有些忐忑:華日作爲一家民營企業,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嗎?

  “考慮之下,我覺得這是一件造福人類的好事,也是大勢所趨,如果所有企業都不願參與,未來還有什麼製冷劑可用?”陳勵君又一次抬起了瘦弱的肩膀,勇敢地扛下了改造任務。

  1998年,6名德國專家入駐華日,和企業的技術人員一同實施了由蒙特利爾多邊基金會支持的以環戊烷爲發泡劑、異丁烷爲製冷劑的無氟技術改造。2000年,改造項目完成技改並通過聯合國專家組的驗收,華日無氟替代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爲聯合國“蒙特利爾”協議的先進案例。

  因爲這個項目,華日後來還榮獲了聯合國環境署“示範項目傑出貢獻獎”,這是中國家電冰箱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五度掛帥

  建設新基地 加快產品升級

  每次搬遷,廠房變大了,產品擴充了,產量提升了,技術更新了,但對陳勵君來說不變的事情只有一樣——造冰箱。

  2016年底,陳勵君又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華日的冰箱製冷新基地建設在富陽東洲。投入10億巨資打造的新制造基地,擁有25萬平方米的廠區、10萬平方米的超大廠房以及年產能200萬臺製冷產品的智能化生產線,效能相比原先提升了近50%,實現了企業的技術升級換代。華日建設的製冷行業國家級實驗室,也將於明年掛牌。

  

  2015年杭州華日家電製冷東洲新基地建成投產,躋身國內先進製造行列

  藉助新基地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華日這兩年加速了對中高端產品線的佈局,以順應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目前,對開門、寬體多門和十字對開等中高端冰箱產品比例超過70%,並實現了無霜變頻主流冰箱產品從200L-600L規格全系覆蓋。

  其中,包括行業領先580升對開門系列冰箱,418升的智能多門冰箱以及316升變頻無霜冰箱等。這些產品不僅外觀時尚,而且融合了智能控制、風冷無霜、零度保鮮以及變頻等前沿技術。

  “製冷行業對於家庭冰箱產品噪音的國際標準是45分貝,中國國家標準是42分貝,而華日全系產品平均在38分貝左右;200升冰箱日耗電量最低僅0.29度。”陳勵君說,接下來,華日的科技創新還將大步邁進,“最近我們在試驗深冷冰箱,確保冷氣鎖住每件食物的新鮮,此外也在探索遠程語音控制技術,即通過語言來和冰箱交流。”

  其實在陳勵君創立華日的34年中,這已是企業經歷的第三次遷址。每次搬遷,廠房變大了,產品擴充了,產量提升了,技術更新了,但對陳勵君來說不變的事情只有一樣——造冰箱。

  和陳勵君同在1984年創立廣東科龍冰箱廠的潘寧,10多年前就已淡出這個行業,企業也幾易其主;而當年包括衆多國企在內的42家全國電冰箱定點企業,如今所剩無幾,只有陳勵君和她的華日,34年來依然堅守着這個民族品牌屹立不倒。

  

  華日家電製冷東洲新基地的先進裝備生產線

  陳勵君說,華日伴隨改革開放走過了34年,期間衝破了體制禁錮,越過了技術壁壘,抗住了金融風暴,使千家萬戶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生活便利,同時推動了國家家電行業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份執念,是她34年堅守實體制造的動力源泉。

  “人的一生能夠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就算是對社會有一點點的貢獻。”這位已年過六旬的女企業家,說起這句話時的認真和堅定,和34年前那分初心別無二致。

  對話杭商

  

  Q1:1986年您七次上北京申訴,最終拿到生產許可證,當時是怎樣一種心境?

  A:其實後來想想覺得有些不值,因爲到1989年時國家就完全放開這個行業了,早知如此,當時不如先停一停乾點別的事情,這兩年耗費了我們太多的精力。但是改革開放是摸石頭過河,就是需要有人去闖,去試錯,換句話說,也正是我們這樣的企業,慢慢推動了制度和政策的改變。

  Q2:很多人做企業就是想着儘快上市,或者拿賺來的錢做房地產,華日卻把錢全投入了利潤不高的實體制造,您覺得值得嗎?

  A:每個人、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特徵,有些人可以涉及多個領域,實現“多點開花”,但華日就是專注做冰箱的,我們在這個行業裏深耕,尋求科技的一次次飛躍創新。很多人看到電視劇中那些坐在寫字樓裏發號施令的企業家很風光,實際上都是假的,做企業特別是做實業是很苦的,願意幾十年堅持的人更少,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一種責任一種情懷。

  

  1996年,作爲杭州市孤兒基金會首任會長,陳勵君和基金會主要領導在兒童福利院看望殘疾兒童。

  Q3:和男企業家相比,女性企業家創業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

  A:女性企業家在創辦企業、領導企業中其實沒有任何優勢,完全處於劣勢。但是有一點,我們國家從政策上沒有性別歧視。所以事實上,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取決於怎麼把事情做好,怎麼自強自立,這點非常重要。

  Q4:華日未來3-5年的企業願景是怎樣的?

  A:我們一定要做高精尖的生物科技冰箱,這是國內目前還沒有的。隨着經濟的發展,今後人們對於健康和壽命的關注會更加強烈,生物科技可以一定會站到所有科研領域的最前面,這就需要我們給他們做配套的製冷產品;而對於普通百姓家庭而言,今後對於冰箱產品的需求一定會朝着類別、功能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我們希望爲消費者定製具備各種功能冰箱,符合不同人個性需求的產品,如果別人不願意做,我們華日來做。

  

  報道刊於《每日商報》10.8 04-05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