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工智能領域的引領者(新論)
  邱 勇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正引發鏈式反應般的科學突破,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將加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並塑造新型產業體系,對人類生活方式甚至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一直以來,大學在原始創新和重要思想產出的過程中,發揮着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上,人工智能的思想源自大學,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數學系助理教授約翰·麥卡錫等人發起了“達特茅斯會議”,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概念。在人工智能研究熱潮中,國內外已形成“千帆競發”的局面,但總體上人工智能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於智能的本質和機理的認識還不夠深刻、不夠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很多基礎性、共性的問題尚未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如果沒有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的支撐,應用層面上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都將是“無源之水”。因而,大學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承擔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創新的重任。

  人工智能的特點決定了其研究不能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最大的“出奇”。人工智能研究離不開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但同時也和產業應用密不可分。產業界爲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真實問題、生動的應用場景和有力的大數據支持,大學要與企業緊密合作,探索建立雙贏機制。

  開放合作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必要前提。人工智能是一門奧妙無窮的學問,迄今爲止人類在這個領域所取得的進步僅僅揭示了其全部奧妙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賴於薈萃全人類的智慧,有賴於世界範圍內學術界的通力合作。“不拒衆流,方爲江海。”任何一所大學、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創新,人工智能的創新尤其如此。

  人工智能超越了傳統科學技術的範疇,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介入。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有人類情懷和人文關懷,要特別關注社會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焦慮,積極面對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法律規範、道德倫理等方面的挑戰。我們應該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持樂觀態度,對人類掌握自身發明創造的能力和智慧充滿信心,對發展出最終造福人類的人工智能技術充滿信心。

  當前,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已經發布,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到了一個關鍵時期。面對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清華大學有信心、有決心發揮重要的作用。清華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單位之一。根據美國計算機學科排名的最新統計數據,過去十年清華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已居全球第二。清華大學將致力於做人工智能領域的引領者。

  日前,清華大學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就是要緊緊抓住人工智能這一信息技術發展的龍頭,積極推進大跨度的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推進大範圍的技術與產業、學校與企業融合,在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上進行源頭性和顛覆性創新,爲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貢獻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爭取在當代科技的最新前沿做到身位領先,助力中國將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牢牢抓在手中。

  (作者爲清華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謝長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