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房次郎

  台北故宫博物院李霖灿先生曾说:“阿部氏爽籁馆藏品实可与美国顾洛阜汉光阁、王季迁宝武堂藏品并驾齐驱,堪称海外私人中国书画收藏三鼎甲,并能弥补故宫藏品缺憾。

  如果你恰好在金秋十月途经日本大阪,万万不可错过大阪市立美术馆即将举办的“阿部房次郎诞辰150周年纪念:中国书画名品展”,如果你遗憾无法前往,那就跟着小编一起“云看展”吧。

  下滑查看完整展品清单

  单击图片可放大

  ▼

  

  日本明治时期,阿部房次郎是关西商业巨子,因为热爱东亚美术,利用工作关系多次前往中国,收藏中国书画艺术品渐渐成为阿部房次郎工作之余的唯一兴趣。最早开始收藏,是在他三十七至三十八岁(1904—1905)的时候。

  大阪市立美术馆存有阿部房次郎旧藏书画共计160件,均收录于《爽籁馆欣赏》,第一二辑中包含有包括九件完颜景贤旧藏和十九件清宫旧藏。代表作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伏生授经图》《明妃出塞图》等数件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清末,国家动荡,诸多重量级作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关西地区,其中最为人所道的就是阿部房次郎所购北京清末至民初书画收藏大家完颜景贤藏品。

  据说,在购买《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伏生授经图》《江山楼观图》等巨作时,一度出现了与欧美国家美术馆及其他个人藏家激烈竞争的局面,价格几乎没有限度地不断攀升,而在金钱上并不具优势的阿部最终凭借执著的精神一举入手三幅巨作,在当时形成了轰动,也成为阿部收藏活动中的经典之笔。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

  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包括《伏生授经图》在内的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支柱馆藏。1961年,阿部捐赠的收藏品中,有四件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即“重要文化财”,《伏生授经图》即为其一。

  下面就请大家扶好眼镜提前感受下本次展览上的重点展品吧!

  唐 王维丨伏生授经图

  读书人是性感的

  我们所知的王维多是来源于他的诗,殊不知王维对中国画史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维的影响。

  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然王维不仅擅画山水,在人物画上也是承古求新,开一代先河。

  图所绘为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伏生为汉代济南人,原为秦博士。

  据说当时秦始皇焚书时,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受到极大打击,至西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时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谓“今文尚书”

  伏生授经时年已九十,故画中伏生是一个白髯老者,画中无任何背景衬托,王维主要集中刻画人物之神态,尤其是老人那睿智而温润的双眼准确地体现出这位老儒历尽千帆、挥洒自如的气质,让观者也能感受到伏生讲经时专注脱俗的气质。

  人物以白描双钩,极为工整,线条流畅自如。王维画中伏生的衣着酷似今天女子时髦的吊带裙,肩上还披了一抹轻纱,这般性感,伏生老先生莫不是行为艺术家的先驱。

  其实,在王维眼中伏生无疑是白衣中的大贤,闹市中的隐者,只怕自带 “魏晋风流”光环,故而王维便把自己心中的伏生这样展现了出来。

  金 宫素然丨明妃出塞图

  昭君拂玉鞍,上马蹄红颜

  此图描绘的是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的情景。全画计十四人十二骑一小驹一犬,分成四组而又遥相呼应,连贯始终。

  第一组两名戎装胡骑,一肩负彩旗,一掩面回眸顾盼为先导;第二组作盛装胡服的王昭君,前有两汉役御马,后侧一侍女怀抱琵琶相随而行;第三组由三名汉吏四名胡使作护送;最后一组由一胡骑殿后。

  不着一树一石,只用几处大笔触淡淡渲染,就给人景色荒凉、长路无边、黄土漫漫之感。人、犬、马各自的神态几乎都被描写成低首弓背,顶风前行,“寒冽冽之状使观者起栗”。这种写实风格为五代画家所不及。

  该画基本为白描线条,无设色,人物、马匹、猎鹰、猎狗等形象形态刻画得极为真实生动,笔墨技巧纯熟,线条勾画细致流畅,技法极为高超。这种秉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真是“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而且不落窠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前面开路的两匹马跨步低头艰难地前进着,一旁的小马看上去有些为弱不禁风;马背上的人一个扛旗,旗杆斜向身后,另一个侧身掩面,使观者也能感受到烈烈寒风。

  画中人物、马匹、猎狗甚至人物的服饰装束、马鞍、马鞭、马鬃等形象实物都一一精描,写实逼真;形态比例匀称并较为准确。

  人物的服饰面料花纹、马鞍的饰物都清晰可辨。根据人物的面容五官、着装,汉使胡使清楚可辨,画中胡使所背扁壶与金代出土陶瓷扁壶在形制纹饰上几乎一样,在考古学上相互印证,可作为画作断代的重要证据。

  

  陶瓷扁壶

  

  明妃出塞图局部

  此图里的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精妙之处在于仅用线条便表现出了丰富的人物情态和心理活动。王昭君以袖掩颚,侍女抱琵琶,一方面生动地表达出昭君出塞的哀怨,另一方面又展示出昭君临寒无惧的心胸。

  你看看那些畏缩的男人们,哪个不是提防着寒风乱沙的肆虐,时刻做好躲避的准备,而昭君却浑然不察,反衬出王昭君镇静、从容的精神面貌。

  关于此图的作者及时代,学界颇有争议。有人根据款字“镇阳宫素然画”,推测作者是位女道人。实际上镇阳为地名,即河北定县,也有人说是贵州某地。

  至于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金代,也有认为是北宋末南宋初,甚至认为是元明之际的摹本,因为此图因与金代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的构图、人物形象、绘画技法都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怀疑是临摹本。

  金宫素然明妃出塞图 局部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局部

  宋 李成 王晓丨读碑窠石图

  一步之遥 生死两茫茫

  此图为宋初三大山水画大师之一的李成与擅画人物的王晓合作完成,李成画树石,王晓补人物。画面由近景所现一角坡石,有许多凹凸不平的涧孔,窠石二字由此而来。

  土岗之上数株苍劲的枯木占据画左大部,树下立耸一石碑,石碑下一位旅人正骑在驴上专注地读碑文,旁边立一侍者扛杖。画面中,以枯树、石碑和人物构成画面的主体,颇有荒寒冷寂的气氛。

  树枝先以细线勾勒,再用墨染,尤其在枝丫末端纤毫外显,犹如蟹爪,称为蟹爪皴,更添古树苍老枯败之感。

  坡石为侧笔所绘,圆融少皴,称之为卷云皴。此二皴皆为李成所擅,正所谓“树如骇爪,石如鬼脸”,笔法出新且浑然天成,蟹爪的参差与坡石的圆融和谐为一体,更显画面的幽凄惨淡,清冷疏廖。

  在这荒寒苍茫的意境之中,形制古老的巨碑矗立其间,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

  骑驴旅人与童子为王晓所绘,笔法与树石差别很大,但将旅人读碑的神情表现的很生动真实。有说是曹操读曹娥碑的典故,尚不可证。

  画中人物与高耸的石碑和树木形成对比,一大一小,一黑一白,似在暗示某种关系,石碑寓意着过去和死亡,既是隔绝的屏障又是交流的媒介,挺拔奇崛,硬如屈铁的古树营造着一个森然可怖的世界,带着“枯藤老树昏鸦”的魔幻感。

  这种幽冷寂寥的情感环境笼罩着读碑的人物,这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似在传达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在、死亡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和情感体会。立意奇巧,笔法高深,为美术史上难得的佳作。

  宋 燕文贵丨江山楼观图

  烟雨楼阁隐江湖

  燕文贵,北宋初年北方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与范宽一起奠定了北宋时期雄伟山水的绘画语汇。

  《江山楼观图》描写江景,卷首为丘陵起伏,岸汀处间以碎石,江天浩渺,远山连绵,江口处有茅庐草舍、舟楫渔夫,卷末则出现崇山叠嶂,险崖耸立,几处楼观殿阁点缀其间,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笔法细致严谨,是“燕家景致”的标准范型。

  前不久去世的艺术史学家方闻从其空间结构,判定作品具有11世纪山水画的典型结构特征。即以相似形的正面性山块垂直或往两侧重叠累加,块面衔接的立体处理尚未成熟,近、中、远三段景观水平地由下叠架,其间以烟岚或河水隔开,尚缺乏合理延伸的地平面来表现空间深度,以上这些皆是11世纪山水画的结构特征。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综合了中国山水画构图的三种典型方式—— 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构图形式并深刻地影响后来神宗朝的画家郭熙。

  平远

  深远

  高远

  这幅作品的可贵还在于巧妙地融合华北和江南山水画的地方性传统。如卷尾处表现高远的主山,使用顿挫转折的用笔来勾勒轮廓线,并且在石面上施以尖细斜砍的短皴来描绘粗砺的岩石肌理,是典型的北方山水笔法。而卷尾用湿润的笔墨变现土石树木,却又是属于江南董源画风的系统。

  宋 夏圭丨湖畔幽居图

  愿做洒扫童子 和你一起幽居

  此画是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作,构图上是对自然风景独具匠心的剪裁,利用焦点透视为我们框画出一副清雅隽秀的湖畔山居美景。

  近景是一微拱的小桥连接了湖两岸的山石,岸左在山石竹木掩荫间勾画房屋几座,湖岸上一仆人洒扫庭前落叶,岸右隐居人立于湖畔遥望隐逸在迷雾烟岚中的远峰。

  主景皆在左半边,小桥连接使得近景突出,从而平衡整个画面。画面右侧大面积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对角处描绘远峰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这样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正是 “夏半边”对画史的新创造。

  夏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构图上,更体现在笔墨技法的创新。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信手勾画但却生动传神。

  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境界,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更以 “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变现雾霭烟岚、远峰出岫。

  后人赞夏圭:“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宋 米友仁丨远岫晴云图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米友仁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长子,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自成一家。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

  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

  米友仁生长于两湖的潇湘流域,是为云气蒸腾的水乡,作品中的山水形象就像在云山雾海中浸泡过一般湿漉漉的。

  米氏的云山带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政治隐喻,带着隐逸者的解脱与超然。米氏山水在那个年代具有先锋性,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

  卷首处米友仁自题:“绍兴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来赴朝参,居临安七宝山,戏作小卷付与禀收”。也就是说,小米是在除夕前一天乘船来临安朝见宋高宗,居住在七宝山附近时,作下此画。

  元 倪瓒丨疏林图

  洁癖型人格的性冷淡风

  倪瓒,元四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很奇葩的存在,他本是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但却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一心想做个隐士,元至正十三年,倪瓒抛弃妻子,只身来到太湖,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户外写生,直到去世。(相关阅读:认识了倪瓒才知道,以前遇到的洁癖都是假洁癖)

  倪瓒性格非常孤僻,有很严重的洁癖,史载他“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也就是衣服一天要换几次,有一次,他看见门口大树沾有污秽,亲自打水来清洗树干。这种极致的个性也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倪氏画风,可谓开一代之先河,对后世文人画影响颇为深远。

  倪氏画法首开三段式构图,即一水两岸式的“三段式”构图,用折带皴画出远处的山坡碎石,中间留白表现一湾悠然静谧的湖水,近处作简淡萧疏的枯树山石等相依,整幅画面传达了一派清旷幽远的自然生趣。

  除了标志性的构图,倪瓒的笔墨也是独树一帜的,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画树用带有书法性意味的枯笔勾画,枝桠处犹如雀爪。

  倪氏画风中营造的简静、萧疏和雅气是独创性的,这幅疏林图也是倪氏山水的代表作,三段式的构图,书法性的用笔,简淡的渲染,几株萧疏的枯木依伴在土石之上,高耸孤立在平淡疏远的水边,似在表达作者忧郁、孤寂的心绪,但又仿佛在诉说自己“孤标傲世携谁隐”的超脱情怀。

  明 沈周丨幽居图

  我是最有心机的粉丝

  此图乍看之下好似倪氏山水,他也确实是一副仿作画。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仿倪云林笔意所作写意山水图轴。然而统观此山水立轴,虽在构图、运势、石法、树法各个方面均颇似倪云林画境笔意,但每个环节却都有沈石田独到的个人风格。

  首先,此轴构图极似倪云林“一河两岸”的构图形式,而中部却又作湖心山石丛树,变“一河两岸”为“二河三岸”。

  其次,山石林木虽似倪瓒笔意简淡,用的却不是倪瓒所创之“折带皴”皴擦,而是以“披麻皴”配合横卧的苔点完成,只是在石块边缘以方笔侧锋削折数笔,不细看几乎可以混淆,但却不失倪氏风味。

  再来,树形和出枝方式以及用笔均于倪云林一般无二,但倪云林之树仍用细小而多的横笔表现枯枝槎枒之状,仍保留了树木的生态;而沈石田则将此处简化成带有公式化的横笔,实为一种创新。

  最后,便是倪瓒山水画中通常不画一人,体现自己的洁癖型人格。此图中则画一高士于树下观景神思,便有了人间烟火味。

  故而此作可说是沈周致敬自己的偶像,同时也暗藏与偶像比高下的小心机。

  宋 郑思肖丨墨兰图

  是纯贵妃的兰花么

  《延禧攻略》里有一段皇上教魏璎珞画兰花的片段,因乾隆夸赞纯贵妃的兰花落笔淡雅、品质高洁惹得璎珞醋意大发,非要在兰花上画一螳螂以泄不平之气。其实画兰花的鼻祖和大拿在下面呢,不是纯贵妃,而是郑思肖。

  兰是中国画最常描绘的题材之一,因它象征高洁、典雅和忠贞不渝。郑思肖的这一幅恰是“无根兰”的始祖。郑思肖生于1241年,是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悲愤不已,不仅拒绝做官,连门也很少出,画“无根兰”自然是隐喻国破家亡、无根无着的处境。

  他的这株“无根兰”仅用不到20笔画成,但兰叶有韧劲、有弹性,绝对是高手之作。这一题材,明、清画家都画得很多,但出自郑思肖之手的,全世界现在只有这一张。

  元 龚开丨骏骨图

  今日有谁怜瘦骨

  宋末元初画家的龚开也是一位爱国人士,他的《骏骨图》(亦称《瘦马图》)画了一匹15根肋骨(一般的马只有10根肋骨)都历历可见的千里马,这匹曾经的骏马鬃毛萧飒、俯首缓行,意境苍凉,画家显然以马自比,表达亡国遗民的凄楚。

  龚开有诗云: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降天关”说明曾经立过战功,“十二闲”是皇家的马厩,说明曾是战功赫赫的皇家千里马;到了后两句,转写现在之情景,“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战争过后,曾经的战马已经无人怜爱,流落到荒漠,骨瘦如柴。

  龚开的这幅代表作曾被多位大收藏家收藏,因此画的空白处有很多藏印,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素喜在名画上留迹的乾小四,这次竟连盖了18个印!

  宋 苏轼丨李白仙诗卷

  为你写诗 为你失去理智

  此作苏轼书于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李白仙诗二首。据载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诵李白诗二首,由苏轼录之而成的。毫无安排、设计的余地,刚举笔时,作者还很从容落墨,不失平日书卷时的雅致。

  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横势展开,肥阔之笔,不失俏媚风姿,正有诗中“巧妍”之意。

  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贪”起,用笔遂趋重厚,诗的意境已把作者带入了一种悲凉、旷远的心境。

  作者想必一边耳听丹元子的诵诗声,一边在追寻先贤李白心灵的辙迹。这时,他已忘情笔墨,到“青松霭朝霞,缥渺山下村”时,笔势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顾左右。

  到了最后两行“今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著鸾凤衣……”时,已变行书为行草,感情迸发,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状。

  这幅作品笔墨随着情感的宣洩,行云如水,由笔墨可感知作者情感的起伏,由行到草,可谓一绝。

  宋 米芾丨虹县诗帖

  我的美景是用字刷出来滴

  米芾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字如其人,也是癫狂有力,自成一体。

  这幅《虹县诗卷》系米芾撰,其实就是米芾出去玩,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颠劲上来,挥毫写就的自作诗。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他自称这幅是在“刷字”。

  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

  飞白、枯笔、渴笔是书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米芾善用此法。

  飞白

  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裂秋风”。

  渴笔

  观米芾此帖,则很好地体现了用墨中的飞白、枯渴,观之酣畅淋漓,如疾风劲草。

  为大家介绍的这些仅仅是这次展览中很少的一部分,本次展览作品几乎涵盖所有从宋元至明清甚至近代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之作,比如还有(传)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赵孟頫《墨竹图》、唐寅《一枝春图》、仇英《九成宫图》等等。

  (传)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局部

  若能细细观赏这样一次展览,不亚于读一本美术史著作!

  展览信息

  阿部房次郎诞辰150周年纪念:中国书画名品展

  大阪市立美术馆

  2018年10月16日——2018年11月25日

  参考文献:

  1.方闻,《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

  2.苏立文,《山川悠远》,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8

  3.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0

  4.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14-4-1

  台北故宫年度压轴特展重磅来袭!千年书画抢先看!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肃静肃静!前方一波仙女来袭!

  丝绸之路的秘密,等你来开启!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