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維新派和守舊派的論戰

1898年前後,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

論戰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首先,要不要變法。守舊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主張“寧可亡國,不可變法”。洋務派官僚張之洞也在《勸學篇》一書中反覆強調封建的綱常倫理不可變。而維新派則根據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的觀點,認爲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他們提出,“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維新變法,革除積弊,才能挽救中國所面臨的危亡局面,以圖求存和自強。

其次,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最後,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守舊派反對西學,把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斥之爲“奇技淫巧”。洋務派雖認爲西方的軍事和技術可以學習,但堅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舉八股,尤其不能觸動三綱五常。而維新派則認爲要救中國必須廢八股、改科舉,辦學堂、興西學。

針對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口號,維新派駁斥道:“未聞以牛爲體,以馬爲用者。”因爲體用是不可分的,中學有中學的“體”“用”,西學有西學的“體”“用”,把中學之“體”和西學之“用”湊在一起,就如同要讓“牛體”產生“馬用”一樣荒謬。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這場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戊戌變法運動的帷幕隨之拉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

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中國究竟是採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爲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

雙方論戰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這是雙方論戰的焦點。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

改良派反對土地國有、反對平均地權。他們認爲中國社會經濟組織優良,土地問題不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不存在社會革命的可能。社會革命只會導致中國的大動亂。他們還攻擊主張平均地權是煽動乞丐流氓,主張土地國有是危害國本。革命派強調,當時的中國存在着嚴重的“地主強權”、“地權失平”的現象,而救治之法只有實行土地國有政策,通過平均地權以實現土地國有,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實現社會革命,才能避免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的出現。

這場論戰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這場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但這場論戰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論方面的弱點。比如,他們主張推翻清政府,但對“革命是否會招致帝國主義干涉”的問題不敢作出理直氣壯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過“有秩序的革命”來避免動亂和帝國主義的干涉。他們所說的“國民”,主要還是指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而不是廣大的勞動羣衆。在回答改良派攻擊土地國有乃“欲奪富人所有以均諸貧民”時,反覆申明,革命派政策非“損富者以益貧”,而是使“富者愈富,貧者亦富也”,也無疑反映了他們對地主階級的妥協態度。這些理論和認識的侷限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辛亥革命的進程和結局。

(3)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論戰

五四運動以後,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前後,馬克思主義論者和反馬克思主義論者曾經進行過三次大的論爭,分別是“問題與主義之爭(同實用主義的論戰)”;“社會主義論戰(同基爾特社會主義的爭論)”;“同無政府主義的論戰”。這三次大的論戰,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使更多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爲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