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雖然是二戰的戰敗國,但是靠着戰後的冷戰格局起家,承接了大量美國轉移的新技術。另外日本由於較早學習了西方的教育體系和工業體系,而二戰日本投降後本土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這些體系基本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所以日本經濟在七八十年代實現了騰飛,甚至一躍成爲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當時有人叫囂“買下美國”。不過廣場協議後,日本進入了二十年的衰退期,一蹶不振並且GDP總量在幾年前被中國超過。有人感嘆是美國阻止了日本的超級大國之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有一部分日本人一致認爲,是美國對日本的管控阻礙了日本的強國之路。首先客觀上我們承認,美國在軍事、外交層面對日本的管控是很嚴格的。日本不能製造核武器、航母等進攻性武器,也不能和中俄走得太近,否則就會遭到美國的敲打,甚至讓本屆政府直接下臺。但是我們不能光看到美國的管控,而不看到美國的援助,這是片面的。可以說,如果二戰後沒有冷戰爲日本提供這個平臺,使其成爲了美國防範蘇聯是前哨戰,如果不是美國向日本轉移了大量的技術,日本的經濟根本就不可能有七八十年代的騰飛。日本人這種說法可以說是端起碗來喫肉,放下筷子罵娘。如果沒有美國的干預,日本的經濟首先就不能騰飛,更別說成爲超級大國了。

資源和人口

談到科技,尤其是高端製造業技術,筆者一直認爲,長期趨勢來看,決定性的因素是資源和人口。首先來說資源上來說,日本是匱乏的,是靠先有了從美國承接的技術然後再進口資源進行工業生產,日本由於國土面積相對狹小,所以資源的有限性永遠是限制其成爲超級大國的因素。除卻資源,人口也是一大因素,日本的人口一億多人,不能說少,但是和中美這個級別的比起來還是差點,而目前日本的老齡化十分嚴重,適齡的勞動人口大幅度下降。這也是阻礙日本成爲超級大國的因素。

離島——自然環境

另外日本是個離島,大海將日本島和歐亞大陸隔開了。而隔開的代價就是日本和歐亞大陸信息交流和物資運輸的成本大大提高。同時由於日本的面積約爲37萬平方公里左右,不是像美國那樣的“大島”,所以其戰略縱深是有限的。國土的狹小決定了其資源的有限,這個上一條說過此處不表,接下來我們看看日本的農業。因爲日本國土狹小且多山,所以不利於農業的耕種,再加上日本的平原多集中在沿海和河岸,較爲破碎,也不利於大規模農業機械的展開,生產效率不高,產量也不夠。日本是一個糧食的進口大國。同時日本的國土和資源也決定了日本如果不靠美國的援助是很難支撐長時間的全面戰爭。

避實向虛

筆者不喜歡陰謀論的論調聲稱是美國人的廣場協議搞垮了日本,廣場協議只是美國人想稍微扭轉貿易逆差,並沒有想搞垮日本,後來的結果是美國人也沒有預料到的。日本的根本問題在於經濟上過度向虛擬經濟傾斜,一是吹起了大大的房地產泡沫,二是大量人才流向了金融等可以掙快錢的領域。造成了製造業的萎縮,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日本沒有在互聯網時代跟上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基本上被中美佔領了。這纔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本質,怪到美國人頭上是不負責任的。

終究只是夢一場——歷史的迴歸

日本歷史上曾經多次向中國學習,成爲了中國名義上的附屬國,也曾經淪爲西方的殖民地。不過日本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在國際舞臺上留下了一段日本人書寫的歷史,無論這段歷史是光榮的還是令人不齒的。當然,作爲中國人,我們要記住這段歷史教訓是爲了不斷鞭策自己進步。說回日本,日本終究將會回到幾千年來它的歷史地位,其在過去的將近百年裏擁有的地位說明日本人抓住機會的能力確實很不錯,但是其膨脹的野心也葬送了自己。而在今後的日子裏,日本將會漸漸回到它歷史上的位置,這是歷史的常態。

在筆者看來無論從國土、資源還是人口都決定了日本不可能成爲超級大國,當然除非走向侵略的道路擴張國土,不過曾經的歷史已經給日本人上了一課,這條路走不通,所以“超級大國”對於現在的日本來說,只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及的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