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书”字,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里易安居士渴盼的信笺?

还是“书成蕉叶文犹绿”中怀素大师的泼墨挥毫?

又或是像杂书馆这样,汗牛充栋、插架满盈的藏书?

书信、书写、书籍,这是“书”字的三个最主要意义。那么,三者当中,究竟哪个才是它的本义?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书”字。

书,箸也?

讨论汉字的话题,绕不开的便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传统文字学的不祧之祖——许慎的《说文解字》。我们就先来看看,许老先生对“书”字怎么说的。

汲古阁本《说文解字・聿部》

《说文・聿部》:“书,箸也。从聿,者声。商鱼切。”

等等,“商鱼切”是注音先不管,“箸也”是什么鬼?难道“书”字的本义竟然是筷子???!!!

其实,这里的“箸”并不是筷子,而是“著”的本字,也就是书写。至于理由,从“书”和“聿”的关系上就不难判断。

汲古阁本《说文解字・聿部》

《说文・聿部》:“聿,所以书也。”

“所以书也”,意思就是“用来书写的(工具)”,自然非“笔”莫属了。由此可见,“聿”就是“笔”的本字,后来“聿”常被假借作助词(《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而毛笔又多是竹杆的,于是人们就给它加上竹字头,造出了专门用来表示书写工具的繁体“笔”字。

汲古阁本《说文解字・聿部》

《说文・聿部》:“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徐锴说不可信)

“聿”既然是“笔”的本字,从聿的“书”当然也不能是筷子,所以按照《说文》的解释,本义就是书写。

书,者声?

按照《说文》,“书”是从“者”声的形声字。但现在“书”和“者”的读音未免相差太多,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书”和“者”,在先秦时期真的可以谐声吗?

先秦的实际读音,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先秦时代流传下来不少韵文,如《诗经》《楚辞》《老子》等,其押韵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古代的声韵系统。

上图便是两位语言学家根据这些古代韵文分析、并结合古代韵书、现代方言等构拟的“者”和“书”的古音。可见两者构成谐声关系时没有问题的。

那么,当初人们又为什么选择“者”作为“书”的声旁呢?

能够成谐声关系的字一定有很多,或许当初选择了别的字当声旁,现在人们就不会觉得“书”和声旁不谐声了呢?

和“杂”字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依靠更古老的材料。幸运的是,作为常用字,“书”的用例可谓俯拾皆是,各体俱备。

首先来看甲骨文。

左:甲骨文“书”/右:甲骨文“聿”

甲骨文的“聿”字象一只手拿着毛笔。毛笔如果只用一条直线表示,容易和其他棍棒混淆,所以特意加上分叉代表笔毛。相比“聿”字,“书”字下面加了一个口形的部件,字形整体象一只手拿着毛笔在容器中蘸墨,很明显是表示即将书写之义。

显然,这时候的“书”还是个从聿的表意字。

在金文中,“聿”的下面开始增添其他结构,该结构与“者”字同形。有学者认为“者”字很可能是“书”的初文。

金文:书(颂簋)

不过一般来说形声字的声旁不必与形声字有意义联系,这里增加的结构,未尝不可以视为表示“笔”这个物品的缀饰。因为“书”恰好与“者”字同音,因而这一结构被沿袭下来,使“书”变成了形声字。

小篆: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动乱频繁,文字形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秦国与关东国家相对隔绝,发展较慢;加上地处宗周故地,秦国文字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西周文字的正体。因此在小篆里,“书”还是从聿者声的形声字。

“书”从何来?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书”的造字结构有所了解。

那么,“书”又是如何演变为简体“书”的?

且听馆君慢慢道来。

无论金文还是小篆,笔画大都蜿蜒曲折,好看是好看,却不便书写。所以无论继承了西周文字传统的秦国,还是文字变化剧烈的东方六国,都产生了各种简写。

首先来看东方六国。东方六国文字材料留存较多的是楚国文字(曾国是楚国的附庸,也使用楚国文字)。如图所示,很明显,作为声旁的“者”字已经与金文有很大差别,金文里零碎的笔画被连在一起,更适合书写。

曾侯乙楚简:书

随着秦国东出函谷,与六国争雄,秦国文字的演变也开始加剧,有时候其简写程度与东方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比如秦简中的“书”字,声旁“者”几乎已经和“聿”融为一体,仅剩一撇刷着它的存在感。

睡虎地秦简:书

秦灭六国,正体使用继承西周传统的小篆,而俗体则沿用了以秦简为代表的早期隶书。但统一之后的国家机构书写量陡然增加,小篆毕竟仍然书写不便。于是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汉魏时代的正体,并获得了专属名称——八分。

东汉・张迁碑

上图为《张迁碑》中的“书”字,可以看到,此时声旁“者”的上半部分已经完全被省去(或者说与“聿”的下半部分合并),连秦简隶书仅存的一撇也消失了踪影,只剩一个“日”形,已经和现在的繁体“书”基本一致了。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汉字发展应该是按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顺序。但令人意外的是,事实恰恰相反,真实的顺序是这样的:

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是的!你没有看错!隶书后面产生的居然是草书!

而且,现行的简体“书”字也和草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在草书里,它长这个样子——

晋・索靖《七月廿六日帖》

以及这个样子——

唐・孙过庭《书谱》

又以及这个样子——

唐・怀素《论书帖》

再以及这个样子——

宋・米芾《元日帖》

简体的“书”字,就是上述草书楷化的结果。

所以馆君浪费了这么多口舌,合着最后简体“书”和它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四张图就可以解决战斗了啊!!!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杂书馆微信公众号,就能查询预约状态啦!

在杂书馆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点击“预约查询”,既可以进行预约,也可查询预约状态;

如果您需要更改预约,可以先在“查询及变更”中“查询—取消预约”,然后再重新预约哦!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往期推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