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茶與中國佛茶並稱我國兩大宗教名茶,佛茶中有禪機,道茶中有茶理。中國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礎。可以說,沒有這一基礎,茶無以形成文化。

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茶之道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關係雖是人們談論最少的,但實質上是最爲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無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質,決定了人們從發現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觀念灌注其全部歷程。老莊的信徒們又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

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茶之道

"自然"的理念導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隱逸",即是在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上發展起來的,它與茶文化有着內在的關聯;隱逸推動了茶事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

道教與茶文化關係最有說服力的要數陶弘景《雜錄》中所說"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啓服之"的記載。其實對丹丘子飲茶的記載還有早於此的漢代的《神異記》。 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 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因爲那是一個充滿着狂熱求仙風尚的時代,時尚就象瀰漫的空氣,無所不及;茶人的活動及茶文化的興起處於此風之下,是可想而知的。快樂神仙成爲理想的形象,而仙境、仙界更是夢寐以求的理想樂園。無怪不少學者說道教的構想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現實主義性格。因爲這種理想既不求諸飄渺的來生,也不寄託於渺邈的往日,而是透過自身的努力修煉,保存形體,變化成仙。通過此世的延續,達到一種永恆的存在,這既是精神性的嚮往,也有實踐的操練。從這種角度來看,茶成爲成仙的靈藥也是毫不稀奇的,而壺居土所言"苦荼,久食羽化"。(《食忌》)陶弘景所言"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雜錄》)就更是可信的了。

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茶之道

道教是以清靜無爲、自然而然的態度追求着神仙世界,並以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從而各地道觀大都自產自用着自己的"道茶",實現着自在自爲的自然思想,這種對茶文化原始性和開創性的茶道思想,實在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勞。

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與後來發展起來的隱逸思想,有着直接而內在的關聯。莊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任性自適的隱逸思想。在後來的道教之中,隱逸本身即一種最爲自然的生活方式。魏晉南北朝是老莊思想的極盛時期。莊子的自然養生觀念,被髮展爲藉導引之術而在行爲層面上的實踐,如一些人的隱逸方式是"保終性命,存神養和"。東漢末的矯慎"隱循山谷,因穴爲室,仰慕松喬導引之術"(《後漢書o矯慎傳》)。這種純然的避世隱逸,已趨隱逸極端。此風至魏晉南北朝大盛。

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茶之道

茶與隱逸的內在關係,無論從實踐還是從理論的層面看,都是自然形成的。特別是在唐代茶文化興起之後,隱逸行爲的變化與茶的大規模飲用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隱逸行爲的普遍和隱逸對象範圍的擴大與飲茶的普及和提高必有內在的聯繫。如果說山林隱逸好茶大多出於個人的潔身自好,雖對飲茶之風的興起和盛行,功不可沒,但因爲他們想遊離於社會生活之外,只想獨享那種在飲茶中所獲得的自然意趣,難免使茶走向單一;而只要在精神上有超然之心的士大夫都納入進來,他們就會成爲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他們同樣可以以自然自適的心境來飲茶,並使之介入社會生活之中,使飲茶既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從而讓藝術性的品茶成爲比較多的人的共同感受。然而,不管是"小隱"還是"中隱"、"大隱",他們作爲一個隱逸整體,既是藝術品茶的主體,同時又因爲有着這種不斷提高的精神需求,持續地要求茶與茶事日趨精良和完備,就必然推動茶與茶事的發展,使作爲整體規模的茶文化真正地興起。

有的中醫藥專家,則根據茶葉的藥效功能,選配一些植物類中草藥組成藥茶,飲用具有顯著的保健功效。

道茶妙用有其三:

一是飲茶消病。茶,藥書上稱"茗",俗話說,十道九醫,道人十分注重道茶的藥用價值,在仙山武當,古往今來,有不少道人飲茶消病;

二是飲茶養生健身。飲茶能清心提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在養身健身上是一個多功能的飲品;

三是修身養性之用。道人打坐,講究"和靜怡真",尤其是夜裏打坐,在靜坐靜修中,難免疲倦發睏,這時飲茶,能提神思益,克服睡意,以及道人修身養性,飲道茶可品味人生,參破"苦諦",沏杯好的道茶,飄香觀色,則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妙用。

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茶之道

玉陽堂,以茶會友,歡迎各界朋友來品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