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南海(图源:新华网)

近期,南海再起波澜,闹剧频现。英国、韩国与美国先后派遣军事力量进入南海争议海域,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挑衅中国对南海的相关权利主张。10月初,美菲日三国举行“海上战士合作”联合演习;澳大利亚联合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及英国,进行为期三周的多边军事演习“五国团结-2018”。

以往美国等域外国家更多地从政治与法律层面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辅以派遣军事力量在该区域巡航。而这一波南海闹剧主要表现为多国“秀肌肉”,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出两个变化:

其一,美国奉行前沿军事化策略。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在南海奉行“前沿-前线”策略,但彼时的美国政府尚未将军事手段置入最高位。但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在南海除继续奉行这一策略外,还将军事手段抬升到新的高度。仅以“航行自由行动”为例,特朗普上台以来开展的次数已达8次,这与奥巴马执政期间的4次相比显然出现了大幅度增加。这样的趋势之下,南海闹剧日渐展现出军事化的特征。

其二,在美国的战略牵引下,南海挑衅者新添了不少成员。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不仅次数少,而且响应者寥寥。彼时,虽然极力鼓动日本、澳大利亚加入,但成效不彰。但如今,包括日本、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在内的美国盟友纷纷加入南海军事行动的行列,派遣军事力量进入南沙争议海域,举行双边、多边军事演习。

透过这些表象,可以发现南海闹剧频现的根源没有改变,依然是中美在南海的结构性分歧与矛盾。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症结呢?在笔者看来,这首先表现为双方对于“航行自由行动”的不同理解。在美国人看来,“航行自由”本质上是主张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权利,但在中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看来,美国的主张显然并不属于“公海航行自由”范畴。

除了认知的不同,这种结构性矛盾还表现为对南海航道控制主导权的争夺。美国为什么要涉足南海?一大原因是忌惮中国在南海实现管控。基于这样的担忧,这些域外大国对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始终持有相当敏感的态度,并极力以“军事化”为核心标签在南海渲染“中国威胁论”。结合当前的世界形势,我们还能够感觉到,南海议题在中美大国角逐中的地位呈上升态势,成为美国持续增强对华竞争优势与扩大地区影响力,从而对华遏制的关键点。

种种变与不变表明,如若中美结构性矛盾难以出现实质缓解,美国在南海的戏码还可能会加大。而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式各样的闹剧将难以收场,南海的风浪还难以平息。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广西民大中国-东盟海上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葛红亮)

原题:南海波澜又起,根源没有改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