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周六,早上起来的有些许迟了,在这春时,想着出去走走看看,每次上班的路上,看到路旁的枯枝已经露出些许新绿,不出去看看,总觉得过意不去这春,所以也就抽出时间去看看

打算约两个同事去的,但是他们似乎都很忙,也就没多打搅了

中午吃过午饭,还没有确定去哪个地方了,在街道上面溜达了一小会儿之后,有了答案,那就是颐和园了

北京的些许地方已经时去过了,去年春时,比这个时候稍许迟些,四月份左右,在东郊湿地公园散步,就觉得北京的春天甚是惹人怜,乍暖还寒,些许微风,花儿在北国的阳光下开放,新绿翠的让人怜之又怜,爱之又爱,而后在夏时去了南锣鼓巷,圆明园,在秋时去了故宫,长城,后海,冬时也就没多处去过,然又是一季春时,择一好去处,也是一件好事了

坐上了去颐和园的公交,不是太远,直达到颐和园站,

北京的三月下旬,阳光正好,太阳从公交车窗里晒进来,穿着棉衣有些冒汗,不过还好,在外面的时候稍吹一些风,就觉得有些寒意了,以防感冒,还是穿多一点好。公交车里有些拥挤,不过通常都习惯了,

下来公交,还没到了颐和园的售票和入口门口,还需走几分钟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颐和园几个大字了,顺便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在这里站在前面拍照的人很多,等了好一会才少了一下,就赶紧拍了一张

接下来就顺着人群往景区门口去了,景区的门口立着两个大狮子雕塑,和故宫的差不多。

下午时分,景区门口的游客也不是太多,买票也就没多少吃力的了。

顺便拍了一下颐和园这个牌匾,以留作纪念。

不一会儿人有点多了,我也买好了票,准备进颐和园了,转过头拍了在景区外的最后一张图。

因外事前没有准备,相机里也没有充多少电,还好有两颗电池,每一颗各有一格点,也不知道能用多久,拍多少张照片,所以也就留着慢慢拍了,甚是谨慎,拍一张关一次相机。

进入之后的第一个门就是仁寿门了

然后一直往前走,和香山的差不多,有个大的院子,里面有龙,凤的雕塑,

顺便拍了几张就继续往里走了,仁寿殿还没有开放,所以不能近距离看了,

我是顺着仁寿殿的左边继续往里走的,也没有导航,不知道走得对不对,刚进景区的时候有大的地图标识,因为时间的缘故也就没有仔细看,且走且看吧,我总是这样,没有规划的走,或许这样,比有规划的去寻找收获的惊喜更多一点吧,我总是这么期待着

一路上,路旁的绿意吸引了我,本踏春去的,寻找春意与新绿的,也就不妨一探究竟了,

是迎春,迎春花(学名:Jasminum nudiflorumLindl.):别名迎春、黄素馨、金腰带,落叶灌木丛生。株高30-100厘米。小枝细长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纷披状。3小叶复叶交互对生,叶卵形至矩圆形。花单生在去年生的枝条上,先于叶开放,有清香,金黄色,外染红晕,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

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迎春花栽培历史1000余年,唐代白居易诗《代迎春花召刘郎中》以及宋代韩琦《中书东厅迎春》和明代周文华撰《汝南圃史》均有记载,迎春花现在为河南省鹤壁市的市花。

迎春花喜光,稍耐阴,略耐寒,怕涝

白居易曾这样写过

唐·白居易:《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青花眼看。

便知,春寒开迎春,也是一道风景

再往里走就到了昆明湖旁边了,不过且不看湖面的波光粼粼,一边的榆叶梅倒是很吸引眼球

含苞待放,还没有开透,

榆叶梅(学名:Amygdalus triloba),又叫小桃红,因其叶片像榆树叶,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为灌木稀小乔木,高2-3米;枝条开展,具多数短小枝;小枝灰色,一年生枝灰褐色,无毛或幼时微被短柔毛;冬芽短小,长2-3毫米。

枝紫褐色,叶宽椭圆形至倒卵形,先端3裂状,缘有不等的粗重锯齿;花 单瓣至重瓣,紫红色,1~2朵生于 叶腋,花期4月;核果红色,近球形,有毛。

榆叶梅在中国已有数百年栽培历史,全国各地多数公园内均有栽植。本种开花早,主要供观赏,常见栽培类型有重瓣榆叶梅(花重瓣,粉红色;萼片通常10枚)、 鸾枝(花瓣与萼片各10枚,花粉红色;叶片下面无毛)。

榆叶梅其叶象榆树,其花象梅花,所以得名“榆叶梅”。

梅者,也就就几分傲骨所在,虽不像腊梅那样凌寒独自开,但也使人爱之。

下午的微风徐徐,一个人走在昆明湖边,感受着北国之春时,总觉几分欣慰,因为这是北国啊,我总这样对自己说,

记得去年去长城,已是深秋之时,站在长城上望去,苍茫大地尽显一副苍凉之景,墙外红枫已红透,当太阳快要落下之时,充斥着些许寒意,在燕塞的晚风中我独自下了长城,期望着北国的春天再次到来,而今看到着百花待放之景时,中觉得很是高兴。

接下来就顺着环湖的路一直走了,该是感受一下湖面吹过的春分了,拍了拍知春亭和远处的佛香阁,

因为时靠左一直走的,所以佛香阁是最后要去的地方,很是遗憾,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登上去,只能在远处看了看。

穿过文昌阁,就一直沿着湖边走了,目的是去十七孔桥和月波楼,

因为在远处看去,在阳光的映衬下,十七孔桥确实是很值得一去的,

眨眼就到了十七孔桥了,廓如亭也是没进去一瞧,就直接上了桥去了,因为这样可以在时间上兼顾,远处也可以一览廓如亭的风采,桥山面的栏杆和雕塑很精致,腐蚀的也没有故宫那么严重,或许是人为修缮的缘故吧,也不得而知了。

沿着桥上走去,昆明湖的魅力尽显眼前,然后就顺着南湖岛的环湖路走了,岛上的桃花开得正艳,在桃花得映衬下,十七孔桥和廓如亭显得格外得吸引人,顺便拍了一张照片,

好了,此次的颐和园踏春之行就先写到这里了,下续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