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80万的画,男子砍价砍到37万,专家鉴定激动道:1500-2000万

导读:一位收藏爱好者为了购买郑板桥的《瘦竹图》,大老远跑到了东北吉林。只不过没想到郑板桥的画没看上,而是相中了另外一幅小图。与卖家从80万一路杀价到37万元,最终成交带回家。在北京请专家一瞧,厉害了!保守估计1500-2000万元。

捡漏,是古玩收藏界的行话,意思就是花小钱,买到了大宝贝。这位捡大漏的收藏爱好者叫杭从明,他是以为自身的收藏爱好者,也是扬州博古中心的“大画痴”。有一会,杭先生的藏友告诉他,在吉林通化那边有一个姓黄的藏家,手里有不少名人字画。其中就有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瘦竹图》,杭先生一口就答应了。

约了几位专家朋友第二天就到了吉林长春。他们一行三人很快就与当初介绍的黄先生见面了,他们带来的还有一个带着封条箱子。根据黄先生的介绍,这个箱子是他爷爷的珍藏。因为黄先生的父亲早年去世,因此年事已高的爷爷就把这一箱子的画传给了黄先生。

在这八幅画里面,有一幅是杭先生非常看好的,钱维城的《山水画页》。这幅画黄先生开口要80万,不过杭先生最终还是给杀价杀成了四六折。返程之后,杭先生安耐不住激动地心情,立即联系北京的鉴定专家要求见面。

杭先生联系的专家,是来自北京的国家博馆研究员,央视电视台《鉴宝》节目的鉴定专家蒋文光老师。蒋老师看了前头七幅画,都是摇头,结果最后看到钱维城的画时,不仅顿住了。蒋老师认为这幅画是清代典型的字画精品。

钱维城是清代乾隆十年的进士,后来成为了皇宫的专用画师。因为画得一手好山水,画风细腻,运笔线条流程,风格独特,深得乾隆赏识。因为是给皇家画画,因此他的画还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比较富贵豪气。

蒋老师直接判断这幅画是国宝级的文物,正确的说法是曾经是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在那个木箱子里面其实还有一封精致的密函,上面首先书写的是“国民党西行政院珍藏手记”。而钱维城的《山水画页》被一块皇家专用的绸缎包裹着。

最让专家激动地则是册页上面共有七枚乾隆衔印,一为石渠宝笈(石制保险箱),二为石渠宝鉴(已通过权威鉴定),三为宝笈重编(被列进国宝名录),四为乾隆御览之宝,五为乾隆鉴赏,六为三希堂精鉴玺(冬日里皇帝在三希堂取暖批奏章),七为宜子孙(此画适宜子子孙孙传承下去,永世保存)。

这七枚印章印泥颜色几乎相同,更有证据能够证明画作是真迹。而且宫廷特供的印泥,制作工艺复杂,即便过去几千年颜色依然如新。蒋先生非常肯定这就是钱维城的作品,据说在故宫,这样的画几乎看不到。他很激动的给出了一个保守估价,1500-2000万元人民币。如果可以上市拍卖,价格就不是几千万那么简单了。

原本应该是皇宫中的珍藏,但是却流落民间。传说当年的末代皇帝溥仪离宫前,携带了大量的国宝逃跑。块跑到东北的时候,还用字画跟老百姓换馒头吃。闻名于世的《清明上河图》就险些流失在了民间,因为溥仪所带走的字画里面就有《清明上河图》。幸运的是溥仪在东北被苏联红军俘虏,而《清明上河图》被收缴,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一幅画,拥有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看着它,犹如身临其境。37万买下了一幅国宝级的《山水画页》,直接翻了50倍不止。当然国宝文物,不能用金钱衡量。更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捡漏,靠运气,但是更多的是靠实力。单纯得凭借自己的直接,那损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钱, 也是截断自己的收藏之路。劝解所有抱着捡漏侥幸心态收藏的朋友们,千万不要试探。一失足成千古恨,否则那么多钱扔出去,连个响声都听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