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產後,會由陰道排出瘀血、黏液。產婦分娩後隨子宮蛻膜特別是胎盤附着物處蛻膜的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稱爲產後惡露(或稱惡露不盡、惡露不淨、惡露不絕、產後惡露不盡、產後惡露不絕)。

定義

一般情況下,產後三週以內惡露即可排淨,如果超過三週仍然淋漓不絕,即爲"惡露不盡"。在中醫典籍《胎產心法》中提到:"由於產時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併而下,日久不止。"因此,惡露不止多與"虛損"或"血瘀"有關。

1

產後惡露有哪些類型?

紅色惡露

產後第一週,惡露的量較多,顏色鮮紅,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塊和壞死的蛻膜組織,稱爲紅色惡露。血性惡露持續三到四天,子宮出血量逐漸減少,漿液增加,轉變爲漿液惡露。

漿性惡露

一週以後至半個月內,惡露中的血液量減少,較多的是壞死的蛻膜、宮頸黏液、陰道分泌物及細菌,使得惡露變爲淺紅色的漿液,此時的惡露稱爲漿性惡露。漿液惡露持續十天左右,漿液逐漸減少,白細胞增多,變爲惡露變爲白色惡露。

白色惡露

半個月以後至三週以內,惡露中不再含有血液了,但含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和細菌,使惡露變得黏稠,色澤較白,所以稱爲白色惡露。白色惡露持續三週乾淨。

2

如何診斷?

正常的惡露有些血腥味,總量大約爲500~1000毫升,但是不臭。一般情況下,惡露大約在產後三週左右就乾淨了。

如果產後兩週,惡露仍然爲血性,量多,伴有惡臭味,有時排出爛肉樣的東西,或者胎膜樣物,子宮復舊很差,這時應考慮子宮內可能殘留有胎盤或胎膜,隨時有可能出現大出血。

產後發生產褥感染時,會引起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這時,產婦有發熱、下腹疼痛、惡露增多並有臭味等症狀。這時的惡露,不僅有臭味,而且顏色也不是正常的血性或漿液性,而呈混濁、污穢的土褐色。

3

如何清除惡露?

1.產後醫護人員按壓子宮,尤其是產後前兩天,同時也會打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排除惡露,雖然很疼、非常疼,但是新媽媽還是應該積極配合醫護人員;

2.適當的活動,產後可以下牀行走活動,可以促進惡露的排除,但是不應該過量活動,以免行走站立時間過長,使中氣下陷,導致子宮下垂;

3.可以採用食療法,如,人蔘山藥雞湯、人蔘粥、小米雞蛋紅糖粥、山楂益母茶、益母草泡紅棗等;

4.新媽媽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着涼,如果準媽媽過食生冷或者受到寒涼,引起惡露被寒所凝滯,產生下腹疼痛,也不利於惡露排除;

5.新媽媽保持心情愉快平和,若新媽媽在月子中有過度悲傷、憂愁、勞累,也會造成惡露過期不止,所以月子裏除了玩照顧好新媽媽的飲食起居,還要幫助新媽媽排憂解難,給予安慰和開導;

6.新媽媽注意自己私處衛生護理,每天溫開水清洗,勤換衛生巾,避免細菌感染。

4

注意事項

飲食

加強營養,飲食總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膩、不易消化食物。爲免溫熱食物助邪,可多喫新鮮蔬菜。若氣虛者,可予雞湯、桂圓湯等。若血熱者可食梨、橘子、西瓜等水果但宜溫服。

屬血熱、血瘀、肝鬱化熱的病人,應加強飲料服食,如藕汁、梨汁、橘子汁、西瓜汁,以清熱化淤。

脾虛氣弱的病人,遇寒冷季節可增加羊肉、狗肉等溫補食品。肝腎陽虛的病人,可增加滋陰食物,如甲魚、龜肉等。

注意休息,適當活動

分娩後不要絕對臥牀休息,惡露減少,身體趨向恢復時,產婦可適當起牀活動,有助於氣血運行和胞宮餘濁的排出。產後惡露不盡患者要注意陰道衛生,每天用溫開水或1:5 000高錳酸鉀液清洗外陰部。

其它

1. 產後未滿42天絕對禁止房事。

2.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祛除穢濁之氣,但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若血熱證者,衣服不宜過暖。

3.若惡露量多、異常時最好使用帶有計量惡露量的醫用產婦墊,隨時記錄惡露量的變化,觀察是否在正常範圍內以免出現產後大出血。

4. 使用100%純棉製品,產婦分娩後肌膚很敏感,傷口也容易感染,必須使用全棉的產品,市面上很多產婦用品都不是百分之百的純棉的,產婦使用起來會不舒適,容易過敏。

5. 使用衛生巾要柔軟,使用溼紙巾擦屁股,避免擦拭後紙屑殘留,嚴密消毒,防止發生感染。

作者:莊玉瑩 呂秋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