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斌

圖 • 網絡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這篇耳熟能詳的《扁鵲見蔡桓公》,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名篇。在中學教材裏,對扁鵲的註釋是:“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秦越人,因爲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時期的一位神醫的名字來稱呼他。

作爲2013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墓中出土的西漢時期醫簡和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堪稱重要發現,醫簡被考古專家認爲極有可能是已失傳的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老官山漢墓醫簡

老官山出土的醫簡,介於早期的馬王堆醫書和中國首部醫學典籍《內經》之間,而且九部醫書都和中醫學有關,既涉及中醫理論,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鍼灸、脈診等,涉及中醫學的多門學科,學術價值極高。

考古發現的4座墓葬中,3 號墓出土了部分竹簡,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和簡文內容,可分爲九部醫書,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爲《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症候》《脈數》等。

成都老官山漢墓現場圖

成都老官山漢墓現場圖

竹簡歷經千年,一直浸泡在水中,出土後,周圍水一旦被抽乾,它們脆弱得一碰就會散掉,出土後只能用泡沫等材料,對竹簡下的泥土進行小心置換,纔將竹簡從泥土內取出。隨後的清洗過程更是精細活兒,專家們將竹簡用兩片無機玻璃片夾住,再用絲線進行纏繞,然後將它們存放在玻璃試管中,試管裏注入蒸餾水。不僅要保證不損害竹簡的外形,還要保證竹簡上的毛筆字不被蹭掉。

“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

扁鵲

扁鵲,原爲上古神話黃帝時期的神醫,而《史記》中記載的扁鵲原名秦越人,又號盧醫,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爲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據《漢書》記載,扁鵲著有《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傳。扁鵲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的鼻祖,而此次發現的醫簡《五色脈診》,詳細記載了通過脈象觀察病痛的方法,“心氣爲赤色,肺氣爲白色,肝氣爲青色,胃氣爲黃色,腎氣爲黑色,故用五臟氣色……”通過對脈象的觀察、有助於診斷找準病症,這些內容與扁鵲學派頗有淵源。

考古專家判斷這批醫簡疑似扁鵲學派書籍的主要依據就在於“敝昔”二字。《敝昔醫論》中多次出現“敝昔”二字,如簡文“敝昔曰:所胃(謂)五色者,脈之主”就是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係。考古專家表示,中國的古文字體系非常複雜,流傳至今,讀音和字體的變化很大,加之方言的原因,“扁鵲”二字在古漢語中並非只有一種寫法。“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是沒有問題的,“敝”通“扁”,“昔”通“鵲”在以往的古籍中也有出現。

“醫”“巫”分家標誌中醫獨立發展

人體經穴髹漆人像

與3 號墓醫簡伴出的還有一具完整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高約14 釐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脈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心”“肺”“腎”“盆”小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認爲該人像應該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歷代醫學家一致認爲,扁鵲是中醫最早的鍼灸醫生,長於鍼灸治病,被稱爲中華“鍼灸祖師”。而在3 號墓伴隨九部醫書出土的完整經穴髹漆人像,也從側面增加了出土醫書爲扁鵲學派書籍的可能性。

黑色髹漆的小型木質人形

這具經穴髹漆人像並非孤例,早在1993 年春,在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的2 號西漢墓後室中,也出土了一件黑色髹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有紅色漆線的鍼灸經脈循行徑路,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這兩具髹漆人像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成都平原地區已經開展了中醫脈診和鍼灸的醫療實踐,並總結產生了醫學著作和鍼灸模型,到東漢時期廣漢出現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爲特色的醫學派別,也是由扁鵲學派發展而來,因此在成都地區出土扁鵲學派醫簡是不足爲奇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現除了醫簡,還有專門記錄巫術類木牘。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刻有巫術的木牘,與墓葬中出土的專門醫學論著的竹簡是分開的。考古專家認爲,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中,基本沒有巫術,這也證明西漢早中期“醫”“巫”已分家,標誌着中醫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醫簡藥方比馬王堆醫術更成熟

專家根據竹簡內容,爲其餘8 本進行了初步命名。如《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脈死侯》講脈象與疾病以及死亡的關係、《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病源》則涉及病理學,《諸病症候》包括經脈和病症部分。

此次出土的竹簡醫書的最大特色就是醫方和中醫理論內容都很豐富。其中,在《六十病方》中包括有“題名簡”和“醫方簡”。“題名簡”就是目錄,指向其後的醫方簡,醫方有60 條,內容豐富。從其中所列病名來看,更是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疾病。專家分析,《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識別的藥物具有祛風、祛寒、祛溼的作用,一些是治外風的藥方。

《六十病方》

除了醫治人的醫書藥方,此次出土的醫書中,還有一部專門講述如何醫治動物的醫書《醫馬書》,是迄今我國出土的首部獸醫書。其中描述了馬生病的諸多症狀和“以藥灌鼻中”的治療方法,而這種灌藥法和《周禮·豕宰·獸醫》中所講的方法是一致的。更讓人驚奇的是,脈學理論還在《醫馬書》中的一支簡上出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因爲以前完全沒有給馬診脈的記錄。專家分析,醫馬和醫人的書放置在一起,是因爲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馬是人類生活中極爲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醫馬書》內容如此豐富,說明遠在兩千年前的漢代,馬基本上就被當做人類最重要的夥伴來看待。

老官山醫簡

老官山醫簡從數量來說,920 餘支簡,字數和馬王堆醫書的兩萬多字較爲接近。從內容來說,馬王堆醫書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以單方爲主,經驗的成分較大。此次發現的九部醫書都和中醫學有關,既涉及中醫理論、又有症候治療,以及鍼灸、脈診等,涉及醫學的各個方面,學術價值極高。老官山醫簡的醫方也比馬王堆醫書更加成熟,不僅每個醫方的藥味增加了,經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馬王堆醫書的一兩味藥更有中醫方劑的特點,很多藥現在仍在臨牀上使用。

“川味”中藥成都有獨立醫學派系

漢代的著名醫家倉公、華佗,都是與扁鵲學派有關的學者,而此次出土的部分醫簡,也進一步證實東漢時期廣漢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脈診爲特色的醫學家都是扁鵲學派的繼承人。

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類,但病名和方藥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個獨立傳播的醫學派系。在《六十病方》的60 條藥方中,還出現了蜀椒、川芎、白芷、厚朴、烏頭、防風等四川特色中藥。藥方“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茱萸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帶有明顯的川派中醫特色。蜀椒等是常用中藥,多性溫,大熱,可以治療多種痛症,現在有些中藥藥方中還在沿用。

☞ 原創作品轉載自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