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40週年|陳毅:紮根深山的“老支書”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掌上宜都”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爲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關鍵在帶頭人。在宜都的改革發展中,湧現出一大批紮根基層的黨組織帶頭人、五強書記,在農村、社區、機關、兩新組織裏一干數十載,開拓進取、艱苦創業、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公道正派、忠誠爲民、擔當奉獻的優秀品質。

陳毅:紮根深山的“老支書”

陳毅,王家畈鎮白玉堖村原黨支部書記。上世紀70年代起,擔任白玉堖村黨支部書記近30年,團結帶領全村幹部羣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苦幹實幹,率先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村級經濟,讓一個山區窮村走上了致富路。

6月29日,市委副書記王世斌,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鄒青松走訪慰問陳毅同志。

陳毅同志1954至1955年參加鄉里糧食統購統銷和糧食三定工作。接着任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到1957年,後來讀書,搞水利公路工程,教書育人到1965年,1966年開始在村裏工作,先後擔任過村會計、副書記、書記,當村幹部37年,其中任村支部書記近30年。1984年至1994年被選舉爲湖北省供銷社第三屆、第四屆代表;1988年至1997年被選舉爲湖北省第七屆、第八屆人大代表,1986年參加湖北省政治思想報告團在全省巡迴演講;1983年、1989年、1990年三次被評爲湖北省勞動模範。

征服大自然,開啓基礎建設之路

在農村行政區域合村並組以前,白玉堖村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全村五個自然小組,137戶,497人,耕地面積857畝,除了貧困還是貧困,茫茫的大山封閉了白玉堖與外界的信息互通,連綿起伏的大山擋住了白玉堖人的致富門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有一首民謠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紗帽山,白玉堖,土層薄,光巖包,怕旱又怕澇,年年收成少,天旱三天,喫水就要到河裏挑。陳毅同志發誓要征服大自然,從解決水電路三難入手,向大山開戰。

1975年秋天,在書記陳毅的帶領下,全村200多個勞動力上陣,拉開了鑿石炸山修公路的序幕。當時沒有錢買炸藥,就在供銷社買硝銨、硫磺,找鋸沫自制炸藥,大戰了11個春秋,終於修通了全村22公里的通村到戶公路,95%的農戶通了車,結束了千百年來肩擔背馱的歷史。修路的同時,還要解決用電問題。由於當時村集體窮,經過多方籌資和求援,爭取到電力部門支持,終於在80年代第一個春節前讓家家戶戶都點上了電燈。

路通了,電用上了,陳毅下一步就想到了飲水的問題。由於地勢條件限制,要讓河水流上高山,家家戶戶喫上自來水,當時來說,困難確實非常大。有人說,想河水往山上爬,簡直是黃鼠狼喫天鵝肉,是根本辦不到的事。陳毅沒有被困難嚇倒,通過實地測量預算,建水站,購水泵、電杆、電線、粗細水管及施工共需資金30多萬元,對於當時的村集體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陳毅向各級領導彙報,找有關部門求援,大幫小湊,終於籌足了建設資金。1982年早春二月,組織大量人馬,用時一年半,全部建設完工,400多個日日夜夜,陳毅都是在工地現場度過。

1983年5月4日正式推閘試水,當電機啓動,500米高揚程的水泵,讓河水嘩嘩的爬上了白玉堖村的高山,54分鐘後流進山頂的大水池,那一刻,老書記臉上的欣慰早已蓋過了各種艱辛,後來通過幾年的組級管網和戶級管網的建設,到1990年全村90%的農戶都喫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治窮致富,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改變現狀

陳毅同志在197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就致力於使白玉堖村富裕起來、白玉堖村人民羣衆生活好起來。雖然要富裕但首先要考慮的還是解決喫飯的問題,白玉堖村從1966年至1974年這十年喫國家供應糧36.8萬斤。解決喫飯的問題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帶領村民開荒、打壋造田,改良品種,精細管理。大幹了三年,終於結束了喫國家供應糧的歷史。1975年至1985年白玉堖破天荒地向國家上交了糧食100多萬斤,僅1984年一年向國家交糧37萬多斤,創造了十年的欠帳一年還的奇蹟。

陳毅深知村民的肚子喫飽了,並不等於就富裕起來了。要真正使白玉堖富裕起來,還必須轉變觀點,大力發展商品經濟,這在當時正處於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確實要有非凡的膽量和勇氣。1976年7月的一天,當陳毅在山上頂着烈日走到村頭一座山坡上,發現這座山是迎西曬,避北風,下面河水蒸騰熱氣,結合曾在農科所學習過的知識,他認定村裏特別適合種植柑桔。念頭一出馬上就安排人員把土壤送到科研單位檢測,同時特意請來技術員對白玉堖氣候進行考證,結果顯示地勢、土地及氣候都非常適合種柑桔。陳毅同志立即組織召開會議研究,決定開山劈嶺、挖窩種植柑桔。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做起來可真難。許多幹部黨員羣衆都反對,有人說,糧食剛喫飽,又種什麼柑子;還有人說祖輩是喫糧食長大的,喫什麼柑子;還有人說要開這山,工程太大,得不償失;有人雖然思想通了,但是又擔心將來山上接了柑子誰會到這窮山僻壤來買,全村人都來喫柑子也喫不完,又不能餵豬,議論紛紛。在白玉堖種柑桔,阻力確實大,包括有些國家幹部也強烈反對。但陳毅沒有向眼前的困難屈服,組織召開了七次支委會,大講發展的意義,最終得到了所有幹部羣衆的認同。說幹就幹,當年8月5日動工開山,數千噸岩石,幾丈深的荊棘,一是沒有機械幫忙,二是無炸藥爆破,全靠200多人的雙手和幾百把鋤頭,那年正遇天旱,土質堅硬,一萬個一米見方的窩子挖下來,挖斷了128把鋤頭。雖然山上在挖,但苦於沒有資金購置樹苗,陳毅又到縣供銷社爭取了3000元的資金,從宜昌地區柑桔科研所買回一萬株柑桔苗栽上了山,種下了白玉堖人的希望。

然而,做什麼事情並非一帆風順。那年冬天,幾場罕見的大雪把白玉堖蓋得嚴嚴實實,平地足有幾尺厚的雪,山溝裏也有半人深。天寒地凍,爲了保苗越冬,陳毅帶領村民用雙手扒開積雪,保證了苗木的越冬成活。到1986年柑桔產量達到了26萬多斤,收入10多萬元。柑桔成了白玉堖的主要收入來源。柑桔種植成功,使白玉堖人思想得到大解放,商品經濟意識得到了增強,陳毅因勢利導,號召村民培育週期短見效快的梧桐樹苗、柳樹苗、桑樹苗、柑桔苗等。通過十年的大發展,白玉堖羣衆收入逐年攀升,到1985、1986年全村的人均純收入在全縣位居第一、第二,讓世人刮目相看。

一路艱辛,收穫感動

陳毅說,我的付出,得到羣衆認可,我感動。1983年全村有350萬株桑苗銷售難,跑了十多個縣,最終在恩施、來鳳簽訂了250萬株銷售合同,還剩100萬株未籤合同。回村後很多人連夜找上他的家門,要求解決桑苗銷售問題。陳毅立即組織召開支部會,形成了先羣衆賣後黨員幹部賣的出售桑苗原則,深受大家的擁護。最後農戶的都挖完裝車了,就剩下陳毅自己家種植的未挖未賣,最後一天勞力不夠,眼看本次就不能出售了,機會也許就這樣錯過了,當村民得知陳毅一直在爲村民忙前忙後,自己家裏沒有顧得上,一下自發來了50多人,要求幫忙挖苗裝車,僅用半天全部挖完,順利裝上了最後一輛車運往了來鳳縣……

把羣衆利益放在首位,放棄個人利益,感動老百姓。1985年全村有40多萬株柑桔苗,湖南邵陽市客商到村購柑桔苗,一行在書記家住了三天,客商願意出高價收購書記家的桔苗,條件是壓低農戶桔苗價格。陳毅說,農戶的就跟自家的一樣,根本就沒有羣分,農戶的賣不到好價錢,我一根都不賣。最後與客商順利達成協議,簽訂銷售合同。 老百姓說,我們就是服陳書記,信任陳書記,有他帶領着我們,我們安心。

羣衆工作事無鉅細,收穫大齡青年的感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白玉堖村有9個30多歲男青年找不到媳婦。書記看在眼裏,真比當事人還着急,專門組織召開黨員幹部會,分析認爲這些青年找不到對象的根本原因是家裏貧窮,要改變現狀採取兩個措施,一是要求黨員幹部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增加家庭收入,力爭一年有一個大變化;二是動員全村一些有組織活動能力的婦女,爲這些大齡青年當紅娘牽線搭橋。一年後,就有8個大齡青年都找到了如意的心上人,成了家,立了業……

榮譽榜

>

感懷的是一段歷史,體會的是一種精神,讓陳書記這種精神激勵我們前行!

來源 | 宜都黨建

編輯 | 王念慈

審覈 | 章黎 黨豔秋

監製 | 陳登良

今天,世界矚目宜紅!

我的脫貧故事 | 勵志夫婦的脫貧“三件寶”……

湖北發佈最新傳染病疫情,最近要當心這幾種病……

農旅融合,讓“美麗風景”帶來“美麗經濟”!

點擊藍色標題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