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簽署命令,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建立卓越功勳的原91708部隊副部隊長麥賢得、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馬偉明、空軍指揮學院原訓練部副部長李中華、96722部隊71分隊班長王忠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景海鵬、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程開甲、山東省棗莊軍分區政治委員韋昌進、武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隊某支隊支隊長王剛、原81032部隊副軍職調研員冷鵬飛、雲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普洱市支隊支隊長印春榮等同志“八一勳章”。

命令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現役部隊,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有效履行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的職能使命,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湧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

命令強調,榮獲“八一勳章”的同志是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現役部隊的傑出代表。麥賢得同志是意志堅強、不怕犧牲的鋼鐵戰士,馬偉明同志是心繫強軍、銳意創新的科研先鋒,李中華同志是挑戰極限、勇爭第一的試飛英雄,王忠心同志是建功基層、愛崗敬業的優秀士官,景海鵬同志是矢志報國、逐夢太空的英雄航天員,程開甲同志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韋昌進同志是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的戰鬥英雄,王剛同志是赴湯蹈火、衝鋒陷陣的反恐英雄,冷鵬飛同志是衝鋒在前、英勇果敢的戰鬥英雄,印春榮同志是獨具虎膽、出生入死的緝毒英雄,他們都是推進強國強軍偉業的時代楷模。

命令要求,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現役部隊廣大官兵,要向榮獲“八一勳章”的同志學習,像他們那樣,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維護權威、維護核心、維護和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像他們那樣,始終堅持戰鬥力標準,聚力練兵備戰,鑽研打仗本領,提高軍事技能,不斷增強履行使命任務的過硬素質;像他們那樣,牢固樹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不畏艱難險阻,銳意開拓創新,勇於擔當強軍興軍的時代重任;像他們那樣,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自覺實踐“三嚴三實”和“四鐵”要求,始終保持“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良好形象。全軍部隊要以評選頒授“八一勳章”爲推動和促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部署,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強化練兵備戰,團結奮進,紮實工作,爲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鏈接<<<<

獲授八一勳章的馬偉明:10年攻關鍛造重器讓老專家激動落淚

馬偉明爲學員講解基礎理論知識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簽署命令,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建立卓越功勳的十位英雄“八一勳章”。記者採訪駐漢部隊唯一獲此殊榮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教授。

馬偉明(右三)帶領團隊攻關

7月下旬,正值暑期,馬偉明和往常一樣,帶領團隊奮戰在試驗現場,不分晝夜地開展某新型裝備的研製。

“5+2”“白加黑”,沒有休息日,沒有寒暑假,馬偉明牢記使命,矢志強軍,在科技興軍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完成了從“跟跑者”“並行者”到“領跑者”的轉變,爲我國鍛造了一件件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

馬偉明(後排左二)現場指導科研試驗

20世紀90年代初,在恩師張蓋凡教授的指導下,馬偉明帶領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研製出了兩臺小型十二相發電機,在洗漱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裏開展研究。整整6個春秋、18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反覆試驗,拆了裝,裝了拆,測量、記錄、分析,僅實驗記錄和報告就堆滿了半間屋子。在對數十萬組數據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他們終於成功研製出帶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發明了帶穩定繞組的多相整流發電機,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盪”這道世界性難題。

馬偉明(左三)帶領團隊解決科研難題

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受此鼓舞,馬偉明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再接再厲,先後研製出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和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三代集成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艦船發供電系統,全面裝備我國現役和在造的新型艦船,大幅度提升了戰術、技術性能,實現了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原始創新的重大跨越,牢牢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2017年5月,馬偉明領銜的電力集成創新團隊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01年,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可謂功成名就。許多人勸他該放鬆一點了,不能再這樣拼命,他卻說:“我們這代科研工作者趕上了國家科技創新的好時機。只要稍微歇口氣,別人就會跑到我們前面去。如果我現在不拼命,國家選我這個年輕的院士又有什麼意義!”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由機械推進向電力推進轉變的一次技術革命。

馬偉明給團隊成員及學生授課

10多年前,馬偉明的目光就瞄準這一目標。當時,國外的技術路線是中壓交流。經過反覆研判,馬偉明提出了中壓直流技術路線,先後3次召集國家頂尖專家研討,得到的幾乎是一片否定聲:“英美和西方發達國家都沒有選擇這條路線。憑我國現有的條件,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爲什麼非要等外國人做成了,我們纔開始跟着做?”面對質疑,馬偉明經過深入分析,毅然決定繼續堅持往前走。10年攻關,10年艱辛。不服輸的馬偉明,硬是把這一世界公認的核心重大技術難題成功解決了。世界同行這才反應過來,明確宣佈:轉向,搞中壓直流系統。這時,馬偉明已經在這個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的跨越發展。

在研究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的同時,馬偉明又瞄準了一項國際科技領域的尖端技術,同樣又引發了一輪質疑風波:“一個世界級科技大國曆時20多年都沒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項目,你還要強攻硬上,是不是瘋了?”

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不過,一向性急的馬偉明這次異常冷靜。他理性分析:做成了,對國家、對團隊都有利;做不成、失敗了,那我們至少鍛煉出了一支隊伍。

就是憑着這股驚人的血性和韌勁,馬偉明創新團隊利用在電氣工程領域裝備研製方面的長期技術積累,充分發揮各種後發優勢,奮力向前推進。

8年之後,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鑑定會。面對馬偉明的創新壯舉,白髮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馬偉明在介紹科研成果

攻克了這項重大技術的基礎理論難關,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近幾年,馬偉明帶領團隊在該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再次進入“井噴期”,多型裝備和技術屬國際首創,全面推進我國傳統武器裝備向電氣化變革。

憑藉在艦船電氣領域的成熟技術,馬偉明帶領團隊大膽探索軍民融合之路,國產2兆瓦級永磁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樣機順利出廠。這一成果亮相後,我國進口風電變流器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

隨後,他們乘勢而上,成立軍隊首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研製的風光柴儲多能源智能微網系統,一舉破解偏遠島礁供電難題,成爲示範工程並推廣運用於南沙島礁建設,提升了駐守部隊自給力和戰鬥力。

這些年,爲了打通從創新到創造的“最後一公里”,馬偉明帶領團隊把研究工作延伸到工廠車間,堅持走產學研一體的道路,每個研究人員都是多崗位“一肩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高端工業製造能力的短板,使科研和實裝成果逐步比肩世界一流。

馬偉明帶領團隊攻關

放眼萬里海疆,馬偉明團隊留下一連串閃光足跡。他們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最終全部應用或轉化爲裝備,實實在在提高了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

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人才“萬馬奔騰”。近10年來,馬偉明團隊先後培養了400多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人才,連續兩年獲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先後獲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軍隊頒發的科技創新羣體獎、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並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並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馬偉明給團隊成員及學生授課

人物簡介:馬偉明,江蘇揚中人,1960年4月出生,1978年10月入伍,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業技術少將,專業技術一級。現任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動力與電氣領域著名專家。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九、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研製的艦船發供電系統、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實現我國艦船動力從落後到引領的跨越;帶領團隊在某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與世界強國同步發展,爲我國鍛造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作出突出貢獻;成立軍隊首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研製的風光柴儲多能源智能微網系統,一舉破解偏遠島礁供電難題,成爲示範工程並推廣運用於南沙島礁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榮立個人一等功和二等功各2次。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勵。他帶領的科研團隊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範團隊”榮譽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