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人早起爱喝羊肉汤是出了名的。一大早,无论是路边打拳练剑的,还是在胡同里遛狗遛鸟的;无论是敞着怀蹬三轮的,还是头梳得溜光、夹着公文包的,见面都爱相互招呼着:“去寺门喝汤吧!”

我每次去开封,也爱跟着开封人去寺门喝一碗正宗的开封羊肉汤。从鼓楼往东走,便是学院门街,再穿过汴京桥,老远就能看到一面面镶着红边、齿状的、有些破旧、甚至油乎乎的旗帜在风中摇摆,这个地方就是寺门。

你若问啥是“寺门”,那你肯定不是开封人。开封人口中的寺门,其实指的是东大寺,这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开封有3万回民居住在这座清真寺周围。

东大寺,又称东清真寺,古称大梁寺。东大寺不仅是开封回族人心驰神往的清真寺,也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古建筑。东大寺正门门楣上的牌匾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书写的,有人说他的阿文比汉字写得好。

寺门可以说是一条典型的清真美食街,什么双麻火烧、花生糕、麻辣花生、酱牛肉、桶子鸡、烧鸡,在这里都可以吃个够。每天前来喝羊肉鲜汤的市民和慕名来尝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在寺门喝羊肉汤,店主会问你咋吃,那意思是问汤里放白肉还是蒸苏肉、蒸丸子,而我喜欢要一碗四味菜配上原油肉,再来一碟泡菜,既解腻又爽口。另外,鲜香的羊肉汤,必须配着筋道的锅盔吃,才叫带劲。

不过说来惭愧,我以前每次去寺门总是直奔羊肉汤,一碗热乎乎的汤下了肚,就心满意足地挥手而别;竟一次也没有走进过古老的清真寺,对于东大寺了解甚少。

前两天我又来到了开封,自然还是要去寺门喝汤的,而且惦记着一定要探访一下东大寺。晌午头的寺门,吃客已经不太多了,开封人喝汤讲究赶早,因为过了晌午街里的羊肉汤店就打烊了。

东大寺的正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节日里才打开大门。我小心翼翼地尾随着当地的回族人从旁边的侧面走进了东大寺,这是一座三进的院落,青砖碧瓦,松柏苍翠。一进院子的北墙上挂着的“护国清真的来历”吸引了我。

话说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水在开封西北的三十一堡决堤,咆啸的黄河水直冲向了开封城。为保卫开封城,东大寺周边的回族人拆除清真寺墙砖以防洪筑城。面对滔滔洪水,20名回族青年跳入漩涡之中,拼命填堵塌陷的城墙。

开封城转危为安了,而20名回族青年只有1人获救,其余19人再也没能上岸,献出了他们宝贵的年轻生命。当时的巡抚牛鉴感动于开封回族人的善举,奏请清政府在1846年重修了开封清真东大寺,并题写了“护国清真”牌匾。

东大寺的创建要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开封水陆交通的发达,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大批阿拉伯商人云集开封并在此定居,他们带来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宗教礼仪,创建了最初的东大寺,后因朝代更迭和黄河泛滥被毁。

据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重建寺院,但又因黄河水患而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教民募资重建东大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再次修复;如今我们看到的开封东大寺就保留了那次修复的建筑风格。

从东大寺的建筑装饰可以看出强烈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特征,大殿的雕刻绘画有的是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也有的以阿拉伯几何图案及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等作为画面。

岁月斑驳,清风寂寂。东大寺里很安静,可以明显感觉出寺内的建筑已经年久失修。不过好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东大寺依旧屹立在汴梁古城。

值得庆幸的是,我看到东大寺正在进行修护,“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横幅格外醒目。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