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等問題,企業經營普遍陷入困境,壓力甚至傳導至上游大豆加工企業和大豆收購價格。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要嚴控新增產能,擺脫產能過剩局面;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創新,拓寬應用領域,完善品牌建設,健全產業鏈。同時,還要加強政策引導,讓國內大豆蛋白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大豆食品蛋白是我國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近年來不斷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不過,國內大豆蛋白產業存在產能過剩、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業陷入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的怪圈,導致企業經營十分艱難。國產大豆蛋白產業要走出困境,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合理控制新增產能,提升競爭力,拓展國際國內市場。

合理規劃控制新增產能

大豆蛋白是對豆粕的深加工,加工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組織蛋白、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等品種。其中,大豆分離蛋白是我國大豆蛋白企業加工的主要品種。我國大豆蛋白產業起步較晚,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投資建設,隨着我國植物蛋白應用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肉類製品應用量的迅速擴大,國內掀起一股大豆蛋白投資熱潮。2000年至2004年,是我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產能快速擴張,食品蛋白出口量佔全球市場一半份額。2008年以後,受到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影響,國內一些大豆分離蛋白加工企業不斷轉型升級,一些企業沒能實現轉型升級而被迫退出市場。

然而最近幾年,我國大豆蛋白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大多數加工企業艱難維持經營,開工率不足30%,產能相對過剩成爲全行業的首要問題。最近,吉林松原市一家大豆分離蛋白加工企業,因爲一直無法扭轉不利的局面,宣佈停止銷售大豆蛋白產品。相似案例不斷上演,給本已形勢嚴峻的大豆蛋白加工行業再澆一盆冷水。

“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認爲大豆蛋白行業進入門檻低,但進入後卻發現門檻並不低,然後開始打價格戰,資金耗盡後造成蛋白廠和車間變成一片廢墟。”山東禹王蛋白公司總經理李順秀談及現狀頗爲無奈。

由於近年來政府沒有合理規劃大豆食品蛋白加工的產能,新增產能沒有限制,行業協會也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導致整個大豆蛋白行業處於無序競爭狀態,陷入了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的怪圈,企業普遍陷入經營困境,壓力傳導至上游大豆加工企業,致使大豆加工企業也處於虧損狀態。大豆加工企業爲了降低運營成本,不得不降低大豆收購價格。這也是造成國產大豆一而再、再而三出現賣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大豆蛋白分離協會負責人認爲,控制新增產能是大豆食品蛋白行業擺脫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國家在產業規劃上要嚴格控制大豆蛋白行業產能,要像禁止大豆油脂加工行業新上產能一樣。同時,在協會引導下,加強行業內的溝通、協作,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加強創新構建全產業鏈

創新能力低是我國大豆蛋白加工企業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業內專家認爲,與美國杜邦、ADM、日本不二富吉、以色列Hayes工程公司等跨國企業相比,我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企業在研發、技術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加大新品研發與技術創新投入,以更好的品質和差異化滿足全球用戶需求。

山東禹王蛋白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大豆蛋白加工企業,現擁有禹城、臨邑、哈爾濱賓縣、齊齊哈爾克東縣等7家分公司,年加工大豆60萬噸,年產低溫豆粕40萬噸、大豆分離蛋白12萬噸,是我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蛋白加工及原料加工基地,產品主要用於國內肉製品行業、乳製品行業、烘焙食品、保健食品、素食產業,以及部分製藥產業、生物製劑產業。

“禹王爲了避開低價惡性競爭,一直注重科研創新,不斷加大對食品領域應用蛋白的研發投入,拓寬大豆蛋白應用領域,引領食品大豆蛋白行業發展。”李順秀說。1999年,禹王生產的大豆蛋白原料低溫豆粕使蛋白收率提高10個百分點,每噸成本降低2200元,提升了國內企業競爭力,使我國由大豆蛋白進口大國轉變爲出口大國,打破了美國、日本兩大蛋白生產巨頭的壟斷,帶動了中國大豆蛋白工業的提升。在加工裝備方面,禹王擁有大豆加工設備“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安裝、自己調試、自己優化、自己升級”的自主研發模式,帶動我國大豆蛋白行業主要設備由2000年以前進口德國、日本,到目前幾乎全部採用本土裝備,大大推動了該行業裝備製造的發展。在種子研發方面,禹王研發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子,試驗田畝產量近400公斤。得標準者得天下,禹王還參與了我國食品用低溫豆粕、大豆粕、豆制食品業用大豆、大豆油、大豆濃縮蛋白國家標準的制定。

從禹王的案例不難看出,構建大豆全產業鏈是大豆蛋白加工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四大國際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通過大量兼併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已控制了我國大豆全產業鏈。與之相比,國內大豆蛋白企業規模小、鏈條短,目前只能算作是跨國糧商的“加工車間”。近年來,禹王集團爲了提升國際競爭力,也在努力構建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李順秀認爲,加強研發能力建設提升競爭力,是當前國內大豆蛋白加工企業走出困境的必經之路。大豆產業鏈相關企業應提升大豆加工的整體研發能力和水平,開發更多的大豆蛋白產品新品類,爲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國家應該加強對大豆蛋白研發型企業的研發補貼,促進大豆蛋白行業的轉型升級。

拓展市場加強品牌建設

培育拓展食用大豆蛋白市場,不僅可以消化當前過剩產能,還可帶動食用大豆蛋白產業發展。但是,培育市場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以及消費者等方面的付出和長期艱苦的努力。

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40克左右,大豆還含有異黃酮、卵磷脂、皁苷、可溶性纖維等,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大豆蛋白食品在歐美市場上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豆食品種類已增加到萬餘種,如大豆漢堡、大豆熱狗、大豆蛋糕、大豆冰淇淋、大豆奶酪、大豆飲料、大豆奶、大豆烘烤食品等。國內市場只有大豆奶粉、大豆冰淇淋、大豆飲料、大豆酸奶等幾十種大豆蛋白食品,市場開發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居民改善食物營養結構的願望迫切,對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國產大豆食品加工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機。一些嗅到市場先機的企業開始轉型做大豆蛋白加工,比如黑龍江哈爾濱巴彥縣八旗糧油公司就是一家有着13年曆史的油脂加工企業,公司總經理劉宏偉表示,該公司近年來開拓大豆食品蛋白加工業務,爲南方一些食品企業提供大豆蛋白原料,今年還要拓展大豆素食加工業務。

加強品牌建設,是拓展國際國內大豆蛋白食品市場的可行之路。業內專家認爲,政府應該從國家層面着力打造“中國大豆”“中國大豆食品”國家品牌,提升產品質量,豐富產品品牌,創建中國大豆蛋白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食藥、工商、稅務、海關、公安等部門應採取聯合行動,加大對轉基因的監管力度,爲支持和鼓勵“中國大豆”打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專家建議,對於收購和加工國產大豆的大豆深加工龍頭企業,應該加大補貼力度,大力提倡和鼓勵消費素肉(素食),做大以大豆蛋白食品爲主體的素肉(素食)產業。此外,還應由行業協會牽頭,對大豆和大豆蛋白的營養價值進行全民科普,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讓消費者瞭解並接受大豆蛋白,爲國內大豆蛋白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