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都有其特定的規則,符合其規則的物與形則顯得和諧美觀,反之則不然。服裝設計也一樣存在這種特有的規則,該規則可以是藝術化的,大衆化的,市場化的,抽象化的等等。所以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掌握好自己的作品定位,和大的設計概念。

大小的對比

大小關係爲造形要素中最受重視的一項,

幾乎可以決定意象與調和的關係。

大小差別少,給人的感覺較沉着溫和,

大小的差別大,給人的感覺較鮮明,而且具有強力感。

明暗的對比

陰與陽、正與反、晝與夜等等,如此類的對比語句,

可使人感覺到日常生活中的明暗關係

明暗﹝黑和白﹞乃是色感中最基本的要素。

粗細的對比

線條愈粗,愈富有男性的氣概。

若代表時髦與女性,則通常以細字表現。

細字份量增多,粗字就減少,這樣的搭配看起來比較明快。

曲線和直線的對比

曲線很富有柔和感、緩和感;

直線則富堅硬感、銳利感,極具男性氣概。

自然界中,皆由這兩者適當混合。

當曲線線或直線強調某形狀時,我們便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產生相對應的情感。故我們常爲加深曲線印象,就以一些直線來強調,也可以說,少量的直線會使曲線更引人注目。

質感的對比

在美術方面,質感卻是很重要的造形要素。

譬如鬆弛感、平滑感、溼潤感等等,皆是形容質感。

故質感不僅只表現出情感,而且與這種情感融爲一體。

我們觀察畫家的作品等,常會注意其色彩與圖面的構成,其實,質感纔是決定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

雖然色彩或對象物會改變,可是,作爲基礎的質感,是與一位畫家之本質有着密切的關係,是不易變更的。若是外行人就容易疏忽這一點,其實,這纔是最重要的基礎要素,也是對情感最強烈的影響力。

位置的對比

在畫面兩側放置某種物體,

不但可以強調,同時也可產生對比。

畫面的上下、左右和對角線上的四隅皆有潛在性的力點,

而在此力點處配置照片、大標題或標誌、記號等等,

便可顯出隱藏的力量。

因此在潛在的對立關係位置上,

放置鮮明的造形要素,

可顯出對比關係,

併產生具有緊湊感的畫面。

主與從的對比

明確表示主從的手法是很正統的構成方法,

會讓人產生安心感。

如果兩者的關係模糊,會令人無所適從,

相反地,主角過強就失去動感,變成庸俗畫面。

戲劇中的主角,人人一看便知。

設計中若也能表現出何者爲主角,

會使觀看者更加了解內容。

所以要有主從關係是設計配置的基本條件。

動與靜的對比

擴散或流動的形狀即爲「動」。

水平或垂直性強化的形狀則爲「靜」。

把這兩者配置於相對之處,而以「動」部份佔大面積。

「靜」佔小面積,在周邊適當地留白以強調其獨立性。

這樣的安排,一般用來配置於畫面四隅的重點。

因此,「靜」部份雖只佔小面積,卻有很強的存在感。

多種的對比

對比還有曲線與直線、垂直與水平、銳角與鈍角等。

如果再將前述的各種對比和這些要素加以組合搭配,

即能製作富有變化的畫面。

起與受

設計全體的空間因爲各種力的關係,

產生動態,進而支配空間。

產生動態的形狀和接受這種動態的另一形狀,

互相配合着,使空間變化更生動。

我們要建造假山庭園時很注重流水的出口,因爲流水的出口是動感的出發點,整個庭園都會因它而被影響。

談到設計構成,原理也一樣,起點和受點會彼此呼應、協調。兩者的距離愈大,效果愈顯著,而且可以利用畫面的兩端,不過起點和受點要特別注意平衡,必須有適當的強弱變化纔好,若有一方太軟弱無力就不能引起共鳴。

圖與地

明暗逆轉時,圖與地的關係就會互相變換。

一般印刷物都是白紙印點字,白紙稱爲地,黑字稱圖。

相反的,有時會在黑紙上印上反白字的效果,

此時黑底爲地,白字則爲圖,這是黑白轉換的現象。

平衡

如果我們改變一件好的原作品的各部份的位置,

再與原作品比較分析,

就能很容易理解平衡感的構成原理。

對稱

以一點爲起點,向左右同時展開的形態,

稱爲左右對稱形,英文名爲 symmetry。

應用對稱的原理即可發展出漩渦形等等複雜狀態。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事物確實不少,例如:佛像的配置或日本神社中神殿的配置等等。對稱會顯出高格調、風格化的意象。

比例

希臘美術的特色爲「黃金比」,

在設計建築物的長度、寬度、高度的型式、位置時,

參照「黃金比」來處理,就能產生希臘特有的建築風格,

也能產生穩重和適度緊張的視覺效果。

長度比、寬度比、面積比等等比例,

能與其它造形要素產生同樣的功能,

表現極佳的意象,

因此,使用適當的比例,是很重要的。

韻律感

具有共通印象的形狀,

反覆排列時就會產生韻律感。

不一定要用同一形狀的東西,

只要具有強烈印象就可以了。

三次四次的出現就能產生輕鬆的韻律感。

有時候,只反覆使用二次具有特徵的形狀,

就會產生韻律感。

左右的重心

在人的感覺上,左右有微妙的相差。

因爲右下角有一處吸引力特別強的地方。

考慮左右平衡時,

如何處理這個地方就成爲關鍵性問題。

人的視覺對從右上到左下的流向較爲自然。例如編排文字時,將右下角空着來編排標題與插畫,就會產生一種很自然的流向。如果把它逆轉就會失去平衡而顯得不自然。這種左右方向的平衡感,可能是和人們慣用右手有點關係吧!

向心與擴散

在我們的情感中,總是會意識事物的中心部份。

雖然不在乎地看事物,可我們總想探測其中心部份,

這就構成了視覺的向心。

一般而言,向心型看似溫柔,

也是一般所喜歡採用的方式,但容易流於平凡。

離心型的排版,可以稱爲是一種擴散型。

JUMP率

在設計上,必須根據內容來決定大小。

例如標題和本文大小的比率就稱爲 Jump 率。

Jump 率越大,版面越活潑;

Jump 率越小,版面格調越高。

依照這種尺度來衡量就很容易判斷設計的效果。

統一與調和

如果過份強調對比關係,

空間預留太多或加上太多造形要素時,

容易使畫面產生混亂。

要調和這種現象,最好加上一些共通的造形要素,

使畫面產生共通的格調,具有整體統一與調和的感覺。

反覆使用同形的事物能使版面產生調合感。

把同形的事物配置在一起能產生連續的感覺。

兩者相互配合運用能創造出統一與調和的效果。

導線

眼睛所視或物體所指的方向,

使版面產生導引路線稱爲導線。

設計家在製作構圖時,

常利用導線使整體畫面更引人注目。

形態的意象

一般的編排形式皆以四角型﹝角版﹞爲標準形,

其它的各種形式都屬於變形。

角版的四角皆成直角,給人很規律、表情少的感覺,

其它的變形呈現形形色色的表情。

譬如成爲銳角的三角形有銳利、鮮明感;

近於圓形的形狀,有溫和、柔弱之感。

相同的曲線也有不同的表情,

例如規規矩矩和用儀器畫出來的圓有硬質感,

可是徒手畫出來的圓就有柔和的圓形曲線之美。

水平線

水平線給人穩定和平靜的感受,

無論事物的開始或結束,

水平線總是固定的表達靜止的時刻。

垂直線

垂直線的活動感,正好和水平線相反,

垂直線表示向上伸展的活動力,

具有堅硬和理智的意象,使版面顯得冷靜又鮮明。

將垂直線和水平線作對比的處理,

可以使兩者的性質更生動,

不但使畫面產生緊湊感,

也能避免冷漠僵硬的情況產生,

相互截長補短,使設計更完備。

陽晝、陰晝

正常的明暗狀態,叫做「陽晝」,

相反的情況是「陰晝」。

構成版面時,使用這種陽晝和陰晝的明暗關係,

可以描畫出日常感覺不同的新意象。

留白量

談到設計時空白量的問題也很重要,

同張照片,同樣的句子會因空白量很難表現確實的形象。

無論排版的平衡感有多好,

讀者一看設計的空白量就已給它打好分數了。

版面率

在設計用紙上,本文所使用的排版面積稱爲版面,

而版面和整頁面積的比例稱爲版面率。

空白的多寡對版面的印象,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空白部份加多,就會使格調提高,且穩定版面;

空白較少,就會使人產生活潑的感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