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推廣藝術的路途中,一直不時會有人對我說,認爲藝術是隻限於有錢有閒階級的玩意,炒賣後束之高閣,與一般大衆割裂。我當然明白爲什麼會有這種聲音,正因如此,不但近年的博物館策展越來越著重利用公共活動和科技,增加大衆認識藝術的機會;另一個熱門手法——公共藝術,也因其拉近藝術與大衆之間距離的獨特魅力,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注目。

顧名思義,公共藝術泛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衆開放的藝術作品。廣場、商場、街道、大自然......任何你想得到的公共地方,均可以成爲藝術家的舞臺。或許你與我早就與這些藝術作品擦身而過而不自知,又或許你心目中也有留下深刻印象的公共藝術清單......我特意爲大家精選了近期國際上最火的公共藝術,下次旅遊打卡之餘,也不忘思考一下這些藝術背後的意義!

1.橋上的故鄉

南韓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一向擅於以無比細緻的藝術裝置擊中人內心的柔軟處,最近他在倫敦的一道架空行人天橋上,複製了一座百分百傳統的韓屋。灰瓦木雕的建築,與西方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城市背景顯得十分突兀,更弔詭的是,微微傾斜的建築物,像是隨時均會倒塌一般。

這孤立的建築物,原來正是藝術家的童年老居模樣。當你走在橋上,看到的不但是一個奇詭的景像,也是倫敦作爲一個移民城市的身分,及藝術家本身徒移的經歷。

的確,建築物從來不只是一個孤立的結構,而是承載著心理、歷史、記憶、生活、隱喻和能量的空間。作品以「Bridging Home」爲名,下次你到倫敦打卡,不知道會否在異域患上思鄉病?

2.紐約的流金歲月

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創意地帶,倫敦藝術組合United Visual Artists打造了一個個金光閃閃的柱體裝置,遊人行走在其中,自己的身影、陌生人、其他裝置交織折射在金色表面之上,迷離得如同行走在紐約市人車奔走的街道。藝術家正是希望透過這另類體驗,模擬大城市紙醉金迷的表象,同時叫人隨城市「移動」。爲了捕捉紐約市的感覺,他們更特意收集市內通訊、能源消耗等數據,叫人遊走在紐約的節奏脈搏之間。

3.動物反轉酒店

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座廢棄汽車旅館,葡萄牙環保分子及藝術家Bordalo II建構了一個狂野的野生動物失樂園——巨大的鯨魚、獅子、熊貓、猩猩,全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對外開放的建築內。色彩繽紛的身型動態,原來全是從垃圾場、工廠、回收中心蒐集得來的塑料製成。在這個1萬遲的偌大裝置場地,他希望觀者能反思廢料生產、人和自然的關係,及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和商品化等環保議題。

4.倫敦湖上的雕塑

Christo的名字大家可能早已聽過,這對由Christo和太太Jeanne-Claude(於2009年離世)組成的藝術家組合,一直在世界各地進行「不可能」的大型項目而聞名:德國國會大廈、巴黎的新橋,均曾被他們用帆布重重包裹;年前以橙色的膠囊將意大利各小島連接起來的「漂浮橋」更是讓人咋舌。最近他們便在倫敦蛇形藝廊旁的九曲湖,架起了巨大如人工島般的雕塑。雕塑由7,506個堆疊的膠桶造成,並以鋼架固定,整個搭建過程耗時達2個月。​

他們的作品叫人反思人工與自然的對比和關係,對固有環境的「驚人」介入,挑戰威權之餘亦叫人以別類目光審視習以爲常的事物。近年他們亦十分關注作品對環境的影響,除了所有用料均會回收使用外,這次他們亦花長時間研究作品對湖泊的影響,藝廊更稱研究結果及措施有助湖泊長遠的生態發展。

從上述的例子可見,公共性、在地性和藝術性——特別是前兩者,乃是令這些作品進入「公共藝術」領域,與一般藝術作品不一樣的地方。無疑,他們吸引人眼球、製造話題,更是一流的自拍背景。若他們能令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稍稍停下腳步,帶來一點點的省思,便更好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