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能 文|瀚海】国庆前后,各地气温逐渐转冷,河北、内蒙更是早早的迎来了2018年冬季的初雪。10月中旬,东北、新疆等地区将进入采暖季,再过一个月,华北地区也将进入传统的采暖季,居民采暖天然气需求将快速增加。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LNG(液化天然气)价格10月8日达到4613元/吨,超过2017年底“气荒”时的高点。

国内天然气消费还在高位增长,2018年1-8月,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总计1804亿方,同比增长18.2%,呈现典型的“淡季旺销”态势。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快速推进下,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销形势较去冬今春将更加严峻,“气荒”还是有可能再现。但得益于各方面的准备,即使有供应紧张,也会相应平缓。

管道气和LNG增量有限,供应依然紧张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快报数据,2018年8月,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32亿方,同比增加21.6%,增幅创2018年月度增幅新高。

对比2017年和2018年历月天然气消费情况,可以看出: 2018年1-3月份,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强力干预下,供气企业竭尽全力增产增供,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出现了天然气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现象。

受到天然气供应企业淡季适度压减工业用气、增加储气库注气量、提前开展油气田检维修工作等影响,2018年4-8月,天然气消费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从目前数据预计2018年全年,天然气消费增速至少在17%以上,需求异常强劲。

从供应端看,今年1-8月,供应相对稳定可靠、成本较低的国产天然气增速仅不到6%,国内天然气需求增加主要靠进口管道气和LNG来满足,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快速升至44%。

进口天然气和LNG的增长空间以及逐渐高涨的成本,标明天然气供应增加量有限。除今年2月新投用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之外,去冬今春北方地区LNG接收站已基本在满负荷运转,今冬明春寄希望于通过增加北方地区LNG接收站的LNG进口量来大幅增加天然气供应不很现实。

一方面是需求持续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短期内有限的供应增量,意味着今冬明春期间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不容乐观,预计更加严峻。

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在近期已初现倪端,北方液化厂的原料气在近期曾被大范围停供,部分地区在传统的天然气需求淡季被限供,供气企业将部分供气指标放到交易中心公开拍卖并拍出了“出人意料”的价格,LNG液态市场价格更是蠢蠢欲动。

平衡供需四板斧,气荒不会大规模出现

此前“气荒”引起了重视,针对今冬明春严峻的天然气供应形势,国家发改委、地方政府以及供气企业早就开始应对准备。

首先是全力增产增供,且增量向北方重点保供地区倾斜。作为天然气保供攻坚战的“急先锋”,三大油公司在今年初就签署了2018年及2018-2019年冬季天然气增产增供责任书,不仅明确了天然气增产增供任务,而且还承诺将增量天然气最大限度的供应至京津冀周边“2+26”重点城市。

其次是实施“南气北上”,最大限度向北方增供天然气。同时实行天然气长输管道互联互通,据公开报道,相关互联互通工程能够向华北地区增加天然气供应约6000万方/日,其中有3000万方/日天然气来自南方的LNG接收站。

第三是“以气定改”,有序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工作。去冬今春期间,个别地区盲目快速推动“煤改气”,出现了改造后的燃气锅炉无气可用、群众无法取暖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初多次要求“煤改气”工作务必要按照“以气定改,先立后破”的原则推进。2018年8月7日,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其中明确京津冀周边“2+26”城市需在2018年10月底前完成的散煤替代和锅炉综合整治的具体任务,这些具体任务的背后是供气企业与下游用户签署的供气合同。

最后是需求侧管理,依据天然气应急预案合理有序压减非民生用户天然气供应。在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政府和供气企业不得不通过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来平衡供需。

自今年初以来,国家发改委要求供气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断完善天然气应急保供预案,科学合理确定非民生用户的减停供顺序,通过优先保障民生用户用气、精准压减工业用户用气尽量减少天然气短缺对社会的影响。

“气荒”是天然气市场发展原动力

气荒本质上是供应紧张,以及供需衔接不顺,并不全是气不够用。

目前中国天然气供应量,满足民生用户和不可中断用户的需求绰绰有余,做好需求侧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化解时段性、区域性天然气供需矛盾,亦不会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北方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冬夏季峰谷差高达10倍以上,在国内天然气调峰设施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正如中国春运期间火车票总是一票难求一样。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天然气供需矛盾始终伴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并且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原始动力。中国当前的天然气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化体制机制有待形成,非市场因素往往过度夸大,市场需求经常在短期内大幅波动,而新增天然气供应能力形成一般至少需要3年时间,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就会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得益于各级政府和供气企业的未雨绸缪,加之我们对“气荒”的正确解读和天然气供销产业链各环节的同心协力,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销安全平稳有序可期。

责编 | 沈小波

【本文作者 | 瀚海,就职于国内一家LNG贸易企业,拥有十多年LNG行业工作经验】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找能豆君 | icaixinenergy ; icaixinenergy2

版权声明 | 稿件为无所不能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帐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无所不能更多文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